减量施氮下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的氮素高效利用机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减量施氮下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的氮素高效利用机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玉米-大豆套作 减量施N N素吸收利用 N肥残留及损失 土壤N素转化 ~(15)N
【摘要】:氮肥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施用氮肥对增加粮食产量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氮肥的过量投入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减量施氮技术的发展成为了各国农业专家和学者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在我国西南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发展迅速,其种植技术体系日趋成熟,对当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作出重要贡献,但该模式中的施肥技术仍沿用传统的玉米-甘薯模式,或以玉米、大豆单季作物独立施用,施氮总量大,技术复杂,氮肥利用效率低,损失严重,限制了该模式进一步推广应用。因此,本研究通过多年大田试验,结合池栽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S)、玉米-大豆套作(IMS)及不施N(NN)、减量施N (RN:180 kg N.hm-2)、常量施N (CN:240 kg N.hm-2)下玉米、大豆的作物产量、N素吸收利用、N肥残留及损失、土壤N素转化的变化规律,旨在探明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中作物对N素的吸收特性,揭示减量施N下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的N高效利用机理。研究结果如下:1.与MM(SS)相比,IMS下玉米的茎叶生物量无显著变化,籽粒产量降低3.49%;大豆的茎叶生物量显著降低,籽粒产量显著增加9.71%;MM(SS)下,施N相对于不施N提高了玉米、大豆的茎叶生物量和玉米的籽粒产量,施N处理间玉米的籽粒产量以CN最高,大豆的则以RN最高;IMS下,施N相对于不施N提高了玉米、大豆的茎叶生物量和籽粒产量,施N处理间均在RN下获得最高。2.与MM(SS)相比,IMS下玉米茎叶吸N量增加,籽粒吸N量降低,大豆茎叶吸N量降低,籽粒吸N量增加。RN下,IMS的N肥吸收利用率比MM的高99.87%,土壤N贡献率低18.12%,N肥农学利用率比MM和SS的分别高21.77%、138.67%。施N与不施N相比,显著提高了单、套作下玉米、大豆植株的吸N量。RN与CN相比,IMS下,玉米、大豆植株总吸N量分别提高12.17%、12.24%;IMS的N肥吸收利用率提高100.95%,N肥农学利用率提高95.09%,土壤N贡献率降低10.94%。3.随土壤层次的增加,玉米、大豆的土壤N03--N累积量和15N残留量逐渐降低,残留氮素主要集中在0-40cm土层中。与MM(SS)相比,IMS下,玉米的土壤N03--N累积量、15N残留量增加,大豆的土壤N03--N累积量降低,15N残留量增加。MM、 SS及IMS下,RN-NH415NO3处理的玉米、大豆的15N残留量显著高于RN-15NH4NO3的。IMS的氨挥发累积量与MM的差异不显著,但其损失率显著降低。IMS的N2O排放量及其损失率均低于MM和SS的。RN与CN相比显著降低了IMS的氨挥发累积量及其损失率、N2O排放量及其损失率。4.与MM(SS)相比,IMS下,玉米土壤NO3--N、NH4+-N及全N含量增加,大豆土壤N03·-N及全N含量降低,土壤NH4+-N含量增加。与MM(SS)相比,IMS下,玉米、大豆土壤的硝化作用强度和氨化作用强度增加,大豆土壤固N作用强度降低。IMS下,RN与CN相比,大豆的土壤硝化作用强度提高12.69%,玉米、大豆的土壤氨化作用强度降低23.69%、7.93%,玉米、大豆的土壤固N作用强度提高26.31%、32.53%。5.与MM (SS)相比,IMS增加了玉米茎叶总N含量,茎叶、籽粒的’5N%丰度及15N吸收量和大豆茎总N含量、荚、籽粒的15N%丰度及。5N吸收量。与RN-NH415NO3相比,RN-15NH4NO3处理下玉米、大豆的植株15N%丰度及’5N吸收量显著增加,其中,IMS下,玉米、大豆的15N吸收总量分别增加15.79%、23.40%。与SS相比,IMS下大豆的生物固N量显著提高。
【关键词】:玉米-大豆套作 减量施N N素吸收利用 N肥残留及损失 土壤N素转化 ~(15)N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13;S565.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前言11-19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1.2 文献综述12-18
- 1.2.1 间套作对作物产量及氮素吸收的影响12
- 1.2.2 减量施氮理论的研究现状12-14
- 1.2.3 施氮或种植方式对作物土壤氮素残留及损失的影响14-16
- 1.2.4 施氮或种植方式对作物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16-17
- 1.2.5 氮形态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7-18
- 1.3 本研究主要内容18
- 1.4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18-19
- 2 材料与方法19-25
- 2.1 试验一:大田试验19-22
- 2.1.1 试验时间、地点及材料19
- 2.1.2 试验设计19-20
- 2.1.3 测定内容与方法20-22
- 2.2 试验二:池栽试验及盆栽试验22-25
- 2.2.1 试验时间、地点及材料22
- 2.2.2 试验方法22-23
- 2.2.3 测定内容及方法23-25
- 2.3 数据处理25
- 3 结果与分析25-38
- 3.1 生物量、吸N量25-27
- 3.1.1 生物量25-26
- 3.1.2 吸N量26-27
- 3.2 N肥利用率与土壤N贡献率27-28
- 3.2.1 N肥吸收利用率与N肥农学利用率27-28
- 3.2.2 土壤N贡献率28
- 3.3 土壤氮素含量28-29
- 3.3.1 土壤无机N含量28-29
- 3.3.2 土壤全N含量29
- 3.4 土壤氮素转化强度29-32
- 3.4.1 硝化作用29-30
- 3.4.2 氨化作用30-31
- 3.4.3 固氮作用31-32
- 3.5 土壤氨挥发及N_2O损失32-34
- 3.5.1 土壤氨挥发损失32-33
- 3.5.2 土壤N_2O损失33-34
- 3.6 土壤NO_3~--N累积与~(15)N残留34-36
- 3.6.1 土壤NO_3~--N累积量34-35
- 3.6.2 土壤~(15)N残留及其分布35-36
- 3.7 作物N形态吸收36-38
- 3.7.1 玉米36-37
- 3.7.2 大豆37-38
- 4 讨论38-42
- 4.1 减量施N下玉米-大豆套作体系的增产节肥效应38-39
- 4.2 减量施N下玉米-大豆套作体系N高效利用机理探讨39-42
- 4.2.1 减量施N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N肥残留及损失的影响39-40
- 4.2.2 减量施N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土壤N转化的影响40-41
- 4.2.3 减量施N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作物N吸收形态差异的影响41-42
- 5 结论42-43
- 参考文献43-54
- 致谢54-5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红梅;第6届世界大豆研究会议[J];世界农业;2000年03期
2 刘凤菊;2000年我国大豆产需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快讯;2000年08期
3 陈清一;关于发展新疆大豆生产的意见[J];新疆农业科技;2000年04期
4 李莹;大豆生产 前景广阔[J];山西农业;2000年05期
5 邢海军;;对我省实施大豆工程的分析与思考[J];种子世界;2000年04期
6 周进宝;万永红;赵双进;张孟臣;;我省大豆生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种子世界;2000年11期
7 秦国勋,方贤星,夏新媛,谌运清;加强对进口大豆的检验检疫[J];植物检疫;2001年05期
8 信玉真;今年美国大豆收成将比去年增长11%[J];大豆通报;2001年05期
9 白木,周洁;我国大豆生产加工现状综述[J];吉林农业;2001年10期
10 刘新录 ,左孟孝;发展内蒙古大豆生产的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信息快讯;200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铁男;商绍刚;;当前我省大豆生产中的几个问题及其采取的应对措施[A];老专家2008年建言献策选编[C];2009年
2 秦富;孙立新;白人朴;;我国大豆的比较优势、竞争力及对策[A];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思路与对策——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耿臻;杨青春;苑保军;吕广伦;张东辉;李伟峰;;发展专用大豆生产推动产业化进程[A];’2003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4 杨文钰;雍太文;任万军;樊高琼;牟锦毅;卢学兰;;发展中国南方套作大豆的背景与对策[A];作物逆境生理研究进展——中国作物生理第十次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5 杨文钰;雍太文;任万军;樊高琼;牟锦毅;卢学兰;;发展南方套作大豆的背景和对策[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刘超;;加强有机大豆基地管理开拓国内外市场[A];黑龙江省首届青年科技工作者论坛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分会场实施五大战略推进三化进程构建和谐农场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7年
7 刘忠科;杨凌舒;杨宏宝;杨志;吴军;吴朔;王延昌;苏文武;李大为;李恩键;任晓颖;刘霁萱;;增施硅、钙元素肥料对大豆抗御不良气象及增产作用[A];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屈晓s,
本文编号:5315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531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