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腐秆菌剂对稻秆堆腐和水稻促生效果
本文关键词:复合腐秆菌剂对稻秆堆腐和水稻促生效果
更多相关文章: 复合菌剂 堆腐 促生效应和机理 T-RFLP法 机插栽培
【摘要】:秸秆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可再生废弃物,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微量元素和有机碳,是一种重要的有机肥料。我国水稻秸秆资源丰富,随意焚烧不仅污染了环境,也浪费了宝贵的生物质资源。本文通过将实验室筛选所得的一组快速腐秆菌制备成复合腐秆菌剂,研究了菌剂的保质时间,探索了菌剂在秸秆堆腐、水稻旱育秧及秸秆还田应用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180天检测菌剂的有效活菌数,细菌为6.62×108CFU/g,真菌为1.83×108CFU/g;pH随着保藏时间的延长而基本保持稳定,范围稳定在6.0-7.0之间;复合菌剂的含水率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小,第120天后低于20%并趋于稳定;纤维素酶活力随着保质时间的延长而大体上趋于变小,在第120天后趋于稳定,180天的酶活为50.16μg/g。研究发现自制复合腐秆菌剂基本达到了国标农用微生物菌剂的要求,且保质时间大于六个月。(2)在以稻秆为主要堆腐原料进行好氧堆肥试验中,通过对堆腐过程中稻秆颜色、温度变化、含水率、pH和电导率、容重与孔隙度、发芽指数、有机质与全氮变化、C/N变化以及微生物数量变化等指标的追踪测定,探索复合菌剂对堆肥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复合腐秆菌剂可以有效促进稻秆的微生物发酵,提高发酵温度,延长堆体的高温发酵阶段,缩短堆腐时间。而且,接种复合腐秆菌剂有利于稻秆中大分子纤维素等物质的分解,提前解除堆体的植物毒性,降低氮素损失,提高种子发芽指数。(3)通过调查秧苗素质,测定不同处理水稻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根系盘结力和发根力,研究复合腐秆菌剂对水稻秧苗素质和促生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接种5%复合腐秆菌剂,能显著地促进水稻秧苗的生长,提高秧苗素质,其中幼苗的株高、假茎宽、叶宽、叶长、鞘长、总根数、白根数、主根长、鲜重、干重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14.41%、50.17%、5.77%、0.87%、0.95%、11.02%、36.81%、8.45%、47.39%、43.80%,差异显著;在水稻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茎秆可溶性糖含量方面,加菌剂处理组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58.30%、43.04%和8.33%,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接种菌剂还能极显著地提高秧苗的发根力和根系盘结力,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57.70%和93.92%。2个处理的植株全磷含量几乎无差异,而处理组的植株全钾和全氮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全钾含量提高了55.99%,全氮含量提高了16.67%。(4)通过根际土壤酶活性测定和土壤矿质元素变化实验,发现接种5%复合腐秆菌剂的处理组显著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其中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分别为24.49±0.88mg/(g·24h)、0.60±0.05mg/(g·24h)、0.31±0.0083mg/(g·72h)、0.43±0.01ml/(h·g),与对照相比提高了43.72%、7.14%、47.62%、10.26%。土壤中脲酶参与氮循环,蔗糖酶对有机质变化敏感,纤维素酶参与有机物的分解,过氧化氢酶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防止毒害作用。加菌剂处理组的土壤较于对照组,碱解氮含量几乎无差异,而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则提高分别了67.67%、35.57%、48.98%、42.43%,差异极显著。结果表明加入稻草复合腐秆菌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肥力,从而为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的土壤环境和营养物质。(5)采用MPN法测定功能微生物数量,并采用T-RFLP法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探究添加复合菌剂对塑盘育秧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组成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接种复合腐秆菌剂可以抑制土壤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改善土壤微生物生态结构,使土壤中有益菌与功能菌迅速生长繁殖,形成优势菌群,从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降解化感物质、促进营养元素循环。(6)在机插栽培模式下,稻草全量还田配施腐秆菌剂与单一稻草全量还田相比,土壤中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显著提高,干物质总量和实际产量分别提高了7.46%、5.92%,其中有效穗和产量差异显著。在水稻的成熟期,加菌剂处理的植株N、P、K含量分别提高了8.46%、8.14%、7.07%。加菌剂的实验组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比对照组高出0.53%,说明实验组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更丰富;优势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相反,说明复合腐秆菌剂促进了某些菌的生长。两组的均匀度指数差异不显著,表明添加复合腐秆菌剂并未使原有生境的微生物群落失衡;相似性指数表明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综上所述,自制复合腐秆菌剂保质时间优良,不仅可以缩短秸秆腐熟时间,还显著促生水稻的生长,在农业实践生产中具有较好地运用前景。
【关键词】:复合菌剂 堆腐 促生效应和机理 T-RFLP法 机插栽培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141.4;S511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2-20
- 引言12
- 1 农业废弃物的种类及研究现状12-13
- 1.1 农业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12
- 1.2 农业废弃物的研究现状12-13
- 2 秸秆资源的利用方式13-15
- 2.1 秸秆还田13-14
- 2.2 秸秆生产饲料14
- 2.3 秸秆生产食用菌菇14
- 2.4 秸秆用作能源14-15
- 2.5 秸秆用作工业原料15
- 3 秸秆腐熟菌剂研究进展15-16
- 3.1 秸秆腐熟菌剂的开发15-16
- 3.1.1 单一微生物菌剂15
- 3.1.2 复合微生物菌剂15-16
- 3.2 秸秆腐熟菌剂的运用16
- 3.2.1 秸秆腐熟菌剂在堆肥中的运用16
- 3.2.2 秸秆腐熟菌剂在稻草还田中的运用16
- 4 微生物群落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16-17
- 4.1 经典培养分离法16-17
- 4.2 群落水平生理学指纹方法(CLPP)17
- 4.3 分子生物学方法17
- 5 本文立题背景和研究内容17-20
- 5.1 立题背景17
- 5.2 课题来源17-18
- 5.3 本论文研究意义18
- 5.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8-20
- 5.4.1 研究内容18-19
- 5.4.2 技术路线19-20
- 第二章 复合腐秆菌剂保质期的研究20-27
- 1 材料和方法20-23
- 1.1 材料20-21
- 1.1.1 菌株及原料20
- 1.1.2 培养基20
- 1.1.3 主要仪器20-21
- 1.2 复合腐秆菌剂的制备21-22
- 1.2.1 真菌制剂的制备21
- 1.2.2 复合细菌制剂的制备21
- 1.2.3 复合菌剂的制备21-22
- 1.3 复合腐秆菌剂质量标准检测22-23
- 1.3.1 外观(感官)测定22
- 1.3.2 含水率测定22
- 1.3.3 pH测定22-23
- 1.3.4 纤维素酶活力测定23
- 1.3.5 有效活菌数平板计数测定23
- 1.6 数据统计分析23
- 2 结果与分析23-26
- 2.1 复合腐秆菌剂的制备23
- 2.1.1 高效分解稻草的真菌制剂孢子浓度检测23
- 2.1.2 高效分解稻草的复合细菌制剂菌体浓度检测23
- 2.2 复合腐秆菌剂质量标准检测23-26
- 2.2.1 含水率的变化趋势23-24
- 2.2.2 pH变化趋势24
- 2.2.3 纤维素酶活力的变化趋势24-25
- 2.2.4 有效活菌数的变化趋势25
- 2.2.5 复合腐秆菌剂与现行国标有机物料腐熟剂产品的比较25-26
- 3 小结与讨论26-27
- 第三章 腐秆菌剂对腐熟稻秆过程的影响27-38
- 1 材料与方法27
- 1.1 试验材料及地点27
- 1.2 试验设计27
- 2 测定指标与方法27-29
- 2.1 颜色27
- 2.2 温度27-28
- 2.3 含水率28
- 2.4 酸碱度(pH)和电导率(EC)28
- 2.5 容重与孔隙度28
- 2.6 发芽指数(GI)28
- 2.7 有机质、全氮和碳氮比28-29
- 2.8 微生物数量29
- 3 稻秆腐熟过程研究结果29-37
- 3.1 稻秆腐熟过程颜色的变化29-30
- 3.2 稻秆腐熟过程中温度的变化30
- 3.3 稻秆腐熟过程含水率的变化30-31
- 3.4 添加腐秆菌剂对稻秆腐熟过程pH和EC的影响31-32
- 3.5 添加腐秆菌剂对稻秆腐熟过程容重与孔隙度的影响32-33
- 3.6 添加腐秆菌剂对稻秆腐熟过程发芽指数(GI)的影响33-34
- 3.7 添加腐秆菌剂对稻秆腐熟过程有机质、全氮及碳氮比的影响34-35
- 3.8 添加腐秆菌剂对稻秆腐熟过程微生物数量的影响35-37
- 4 小结与讨论37-38
- 第四章 复合腐秆菌剂在秸秆基质育秧的应用研究38-59
- 1 材料和方法38-42
- 1.1 材料38-39
- 1.1.1 供试原料38
- 1.1.2 培养基38
- 1.1.3 仪器设备38-39
- 1.2 试验设计39
- 1.3 指标的测定方法39-42
- 1.3.1 水稻秧苗生长情况统计39
- 1.3.2 水稻秧苗素质统计及植株和土壤养分的测定39-40
- 1.3.3 根系盘结力和发根力40
- 1.3.4 水稻根际土壤酶活的测定40-41
- 1.3.5 土壤可培养功能微生物测定41
- 1.3.6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测定41-42
- 3 结果与分析42-58
- 3.1 复合腐秆菌剂对水稻秧苗的促生效果42-48
- 3.1.1 对幼苗生长速率的影响42-44
- 3.1.2 对幼苗生物量的影响44-45
- 3.1.3 腐秆菌剂对幼苗生长的影响45-46
- 3.1.4 对根活力、叶绿素、可溶性糖的影响46-47
- 3.1.5 对根系盘结力和发根力的影响47-48
- 3.2 复合腐秆菌剂对水稻秧苗的促生机制48-50
- 3.2.1 对土壤酶活的影响48
- 3.2.2 对土壤可培养功能微生物数量的影响48-49
- 3.2.3 对植株和土壤矿质养分含量的影响49-50
- 3.3 复合腐秆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50-58
- 3.3.1 土壤微生物 16S rDNA的扩增产物和不同酶切之后的产物50-51
- 3.3.2 T-RFLP图谱51-53
- 3.3.3 复合腐秆菌剂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53
- 3.3.4 与水稻生长相关的土壤细菌功能分析53-58
- 4 小结与讨论58-59
- 第五章 复合腐秆菌剂在秸秆还田机插栽培的应用59-74
- 1 材料与方法59-60
- 1.1 试验地点及材料59
- 1.2 试验设计59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59-60
- 1.3.1 茎蘖动态59
- 1.3.2 干物质及植株N、P、K养分积累59-60
- 1.3.3 叶面积60
- 1.3.4 产量及其构成60
- 1.3.5 土壤中3大类微生物数量的测定60
- 1.3.6 土壤可培养功能微生物测定60
- 1.3.7 土壤矿质养分测定60
- 1.3.8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60
- 2 结果及分析60-73
- 2.1 水稻茎蘖动态及叶面积指数60-61
- 2.2 菌剂对干物质的影响61-62
- 2.3 菌剂对植株N、P、K含量的影响62
- 2.4 产量及其构成62-63
- 2.5 可培养微生物数量63-64
- 2.6 对土壤矿质养分的影响64-65
- 2.7 复合腐秆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65-73
- 2.7.1 土壤微生物 16S rDNA的扩增产物和不同酶切之后的产物65-66
- 2.7.2 T-RFLP图谱66-67
- 2.7.3 复合腐秆菌剂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67-68
- 2.7.4 与水稻生长相关的土壤细菌功能分析68-73
- 3 小结与讨论73-74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74-76
- 1 结论74-75
- 1.1 复合腐秆菌剂的质量及保质期检测74
- 1.2 复合腐秆菌剂的稻秆堆腐运用74
- 1.3 复合腐秆菌剂的促生效应和促生机理74-75
- 1.4 复合腐秆菌剂的秸秆还田机插栽培运用75
- 2 主要创新点75-76
- 2.1 腐秆菌剂催腐有机废弃物开发新型旱育秧基质的技术创新75
- 2.2 我省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再利用的应用研究创新75-76
- 参考文献76-81
- 致谢81-82
- 作者简介82-83
- 附录83-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瑞林,李健宝;菌剂生产一步扩大法简介[J];土壤肥料;1990年03期
2 孙福来,王文凤,张金光,陈滨波,宋元瑞;硅酸盐菌剂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J];土壤肥料;2002年03期
3 张偏 ,宋秀新 ,田俊萍;小麦施用硅酸盐菌剂(液体水剂)效果初报[J];河北农业;2002年08期
4 张成斌;水稻施用硅酸盐菌剂效果初报[J];垦殖与稻作;2003年05期
5 苏卫国;曹利祥;袁方;王哲;;三种催腐菌剂对草屑催化腐熟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1年04期
6 ;寻找代料 增产菌剂[J];湖北林业科技;1977年03期
7 邱益三,陈芝媛;蚜霉菌剂使用技术的探讨[J];微生物学通报;1979年03期
8 朱世兴;“77—1”菌剂的简易生产[J];新农业;1983年09期
9 李仲贤;蔡长平;宁千红;;花生根瘤菌新制剂——稀土菌剂[J];中国农学通报;1988年01期
10 ;小麦增产菌的使用方法[J];北京农业科学;198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朱真;朱用武;;肥料增效菌剂[A];2012新型肥料创制关键技术与新工艺、新设备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苏朋;何艳;徐建明;吴建军;;添加氮素条件下促腐菌剂对秸秆分解过程中碳氮元素变化影响的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车建美;郑雪芳;刘波;苏明星;朱育菁;;微生物保鲜菌剂的制备及其对枇杷的保鲜效果[A];第三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高树清;王炳华;徐静;高艳敏;王宝申;刘秀春;陈宝江;;生物有机肥生产中发酵菌剂的选择研究[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5 杨晶秋;姚腾云;郑普山;王作尊;;放线菌剂与稳定型有机无机复合肥对蕃茄的联应效果[A];第九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1年
6 崔彦召;黄克和;张克春;;不同乳酸菌剂对发酵全混合日粮霉菌毒素含量的影响[A];第三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上册)[C];2012年
7 刘保平;周俊初;;根瘤菌菌剂培养基优化与抑菌剂筛选研究[A];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2004年年会学术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8 龚光禄;桂阳;朱国胜;;发酵菌剂在玉米秸秆发酵中的作用与发酵料栽培红托竹荪初探[A];中国菌物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摘要[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郭薇;重点行业废水处理菌剂研究通过鉴定[N];中国环境报;2007年
2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生态与环境科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李维炯;从EM技术到CM技术[N];中国畜牧水产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李渊;江苏研制出国内首个农业废弃物干式好氧发酵菌剂[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3年
4 于明忠;分解菌剂生产有机肥技术获得成功[N];中国花卉报;2003年
5 刘明;生物技术治理印染废水有新突破[N];中国纺织报;2007年
6 记者 牛金辉;我区成功研究出沼气低温发酵促进菌剂[N];新疆科技报(汉);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建峰;东北地区秸秆降解工程菌的选育及速腐菌剂的研制[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2 张涛;紫花苜蓿青贮菌剂筛选、作用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李剑峰;解磷根瘤菌诱变选育及抗污染菌剂制备关键技术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1年
4 陶晶;多功能菌剂的组合效应研究及其抑菌物质的特性和分离[D];石河子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鹤;低温秸秆降解菌的酶活、降解效果及对土壤养分、酶活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2 赵晓雨;菌剂对牛粪堆肥及其氮素转化微生物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李海统;低温启动堆肥菌剂的筛选优化及相关应用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4 宋芳芳;主要粮食作物秸秆降解菌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5 胡京;两种EM菌剂对养殖水体水质、海参生长性能及免疫力的影响[D];大连工业大学;2015年
6 邹锦群;产酶溶杆菌C3脱色防霉菌剂制备及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7 黄国强;复合腐秆菌剂对稻秆堆腐和水稻促生效果[D];江西农业大学;2015年
8 陈晓飞;农林废弃物速腐菌剂的筛选和制备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9 刘保平;根瘤菌菌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10 辛银川;高效降解秸秆菌株配伍筛选及菌剂制备[D];郑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856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585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