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蓖麻矮秆性状的农艺学特征及其蛋白的特异表达

发布时间:2017-08-17 13:16

  本文关键词:蓖麻矮秆性状的农艺学特征及其蛋白的特异表达


  更多相关文章: 蓖麻 矮秆 种植密度 蛋白质组学 双向电泳 特异蛋白


【摘要】:蓖麻具有耐旱、耐寒等优良种植性状,能够在边际性土地上生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种植、食品加工原料等产业所需耕地锐减以及能源危机伴随的众多问题。矮秆品种推广种植过程中,种植密度对蓖麻产量和质量影响的研究报道甚少,同时,矮秆蓖麻和高秆蓖麻品种之间的差异蛋白表达谱的报道更少。本论文选用3个不同高度的矮秆蓖麻品种浙蓖41(50-80 cm)、浙蓖40(81-120cm)和浙蓖32(121-150 cm),采用了5个不同种植密度进行试验,以期寻找各自的最佳种植密度及其产量构成因素,为后续的大田推广奠定理论基础。为了找到矮秆蓖麻表达矮秆性状的特异蛋白,应用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研究了矮秆蓖麻品种天蓖26号和高秆蓖麻品种非洲小粒始花时期的蛋白表达的差异,对利用分子手段改良蓖麻品种和矮秆品种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浙蓖41、浙蓖40和浙蓖32分别在种植密度为36000株/hm2、30000株/hm2和24000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值,对应的最高产量分别为3468.3kg/hm2、3707.1 kg/hm2和3580.1 kg/hm2;单位面积有效果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三个因素形成了蓖麻群体的产量。其中,单位面积有效果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从现蕾期开始,不同种植密度下的蓖麻植株高度开始出现差异,并且开花期到成熟期的差异最明显。种植密度对蓖麻成熟期的各形态指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植株高度和平均节长与密度呈正相关,其他的形态指标与种植密度呈现负相关。浙蓖41、浙蓖40和浙蓖32的最大含油率分别为52.40%、50.20%和48.30%,最大产油量分别为1817.41 kg/hm2、1773.92 kg/hm2;和1772.13 kg/hm2。通过双向电泳分离,典型高秆和典型矮秆蓖麻品种大约有1000个蛋白点在每张电泳胶图谱中得到分离。通过PDQuest软件分析和质谱鉴定,共鉴定出38个差异蛋白。差异蛋白按其生物学功能主要分为8个大类,涉及多个生物学过程。最大的一类蛋白参与的过程是氧化还原平衡和防卫响应,其次是光合作用。根据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分析,这38个差异蛋白分别主要定位于叶绿体(44.8%),细胞质(18.4%),液泡(10.5%),线粒体(2.6%),细胞膜(2.6%)等。
【关键词】:蓖麻 矮秆 种植密度 蛋白质组学 双向电泳 特异蛋白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65.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主要符号表9-10
  • 1 前言10-21
  • 1.1 研究背景10
  • 1.2 蓖麻的作用及用途10-11
  • 1.2.1 蓖麻的综合利用价值10-11
  • 1.2.2 粮食种植-食品原料与蓖麻11
  • 1.3 蓖麻种植业现状11-12
  • 1.4 矮秆蓖麻育种的必要性12
  • 1.5 国内外矮秆蓖麻育种现状12-13
  • 1.6 种植密度对蓖麻产量的影响13
  • 1.7 蛋白质组学简介13-15
  • 1.8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内容15-19
  • 1.8.1 蛋白分离技术15-17
  • 1.8.2 蛋白鉴定技术17
  • 1.8.3 生物信息技术17-18
  • 1.8.4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应用18
  • 1.8.5 创新点18-19
  • 1.9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19-21
  • 1.9.1 研究目的及意义19
  • 1.9.2 主要研究内容19-21
  • 2 材料与方法21-28
  • 2.1 试验材料21-23
  • 2.1.1 蓖麻材料21
  • 2.1.2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21-22
  • 2.1.3 溶液及配方22-23
  • 2.1.4 试验田概况23
  • 2.1.5 试验田田间管理23
  • 2.2 田间试验设计23-24
  • 2.3 间调查24-25
  • 2.3.1 主要农艺性状的调查24
  • 2.3.2 室内考种24
  • 2.3.3 出仁率测定24
  • 2.3.4 产量的测定24
  • 2.3.5 含油率测定24
  • 2.3.6 产油量计算24-25
  • 2.4 双向电泳试验方法25-27
  • 2.4.1 蛋白样品提取25
  • 2.4.2 双向电泳分离蛋白25-26
  • 2.4.3 蛋白酶解26-27
  • 2.4.4 肽段提取27
  • 2.4.5 肽段溶解和质谱鉴定27
  • 2.5 数据分析27-28
  • 3 结果与讨论28-56
  • 3.1 种植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28-32
  • 3.1.1 种植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28-29
  • 3.1.2 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29-32
  • 3.2 三个蓖麻品种的耐密性比较32-33
  • 3.3 不同种植密度下各级分枝穗对产量的贡献33-37
  • 3.3.1 浙蓖41不同种植密度下各级分枝穗对产量的贡献33-35
  • 3.3.2 浙蓖40不同种植密度下各级分枝穗对产量的贡献35-36
  • 3.3.3 浙蓖32不同种植密度下各级分枝穗对产量的贡献36-37
  • 3.4 种植密度对矮秆蓖麻单株籽粒产量的影响37-40
  • 3.5 不同种植密度对矮秆蓖麻各个形态指标的影响40-44
  • 3.5.1 不同种植密度对矮秆蓖麻5个不同生育时期株高的影响40-41
  • 3.5.2 种植密度对矮秆蓖麻的成熟期各形态指标的影响41-44
  • 3.6 种植密度对矮秆蓖麻含油量、产油量的影响44-46
  • 3.7 典型高秆和矮秆蓖麻品种差异蛋白结果与分析46-56
  • 3.7.1 非洲小粒和天蓖26号的差异蛋白46
  • 3.7.2 非洲小粒和天蓖26号的差异蛋白功能分类和亚细胞定位分析46-47
  • 3.7.3 非洲小粒和天蓖26号差异蛋白表达分析47-52
  • 3.7.4 非洲小粒和天蓖26号差异蛋白功能分析52-53
  • 3.7.5 茎-特异蛋白TSJT153-56
  • 4 结论56-58
  • 5 展望58-59
  • 6 参考文献59-65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65-66
  • 8 致谢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O.N.Singh;Mahatim Singh;于振文;;不同品种不同施氮量对矮秆小麦氮素利用的效应[J];麦类作物学报;1982年03期

2 田良才;矮兰麦矮秆基因的初步分析[J];作物品种资源;1987年04期

3 唐国顺;薛秀庄;;矮变1号小麦矮秆基因的染色体臂定位[J];陕西农业科学;1988年06期

4 M.D.Gale;S.Youssefian;郭保宏;;小麦矮秆基因(二)[J];麦类作物学报;1988年01期

5 程治军,,吕知敏;小麦的矮秆基因及其研究方法[J];作物杂志;1995年04期

6 郭保宏,宋春华,贾继增;我国46个小麦品种的矮秆基因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1996年05期

7 许琦;杨娜;柴永峰;杨淑巧;赵智勇;裴蕾;郭文治;刘跃鹏;;中国小麦主要矮秆基因的分布及其对株高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4年05期

8 王山荭,孟凡华,杨丽,刘秉华;矮秆基因对小麦不同农艺性状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1年04期

9 赵和;小麦矮秆基因研究和利用现状[J];河北农业科学;2004年04期

10 康苏花;兰素缺;李杏普;柏峰;;小麦矮秆基因的研究进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程治军;张立国;秦瑞珍;邱杨;万建民;;水稻显性矮秆突变体986083D的遗传及定位[A];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2 罗大刚;张淑萍;;水稻矮秆小粒双隐性突变体的遗传育种研究[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3 程治军;张立国;邱杨;秦瑞珍;万建民;;水稻显性矮秆突变体986083D的遗传及定位[A];200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刘选明;杨远柱;陈彩艳;唐平徕;刘斌;符辰建;;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筛选水稻株1S矮秆突变体研究[A];21世纪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5 李欣;隋炯明;梁国华;严长杰;严松;顾铭洪;;籼稻多蘖矮株高的遗传分析及其矮秆基因定位[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王立静;哈丽旦;张素梅;徐春花;李启芳;刘保申;;新的玉米显性矮秆突变基因的鉴定与遗传分析[A];200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杨丽;刘秉华;刘宏伟;朱光;王山荭;周阳;孟繁华;;小麦品种“轮选987”的选育与推广[A];中国作物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晓伟;马东钦;许兰杰;朱有朋;詹克慧;;黄淮麦区部分小麦种质资源中矮秆基因的分布[A];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9 杨丽;王山荭;刘秉华;;利用矮败小麦建立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A];2005年全国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君平;矮败小麦成为小麦良种“加工厂”[N];人民日报;2006年

2 ;约万年前人类已选出水稻高产基因[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3 禾军;生态条件如何影响农产品贸易[N];科技日报;2003年

4 周铮;尽快设立矮败小麦研究国家专项[N];农民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邵文杰   ;麦田的守望者[N];光明日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万佳怡;河南中普:打造特色食品领军企业[N];粮油市场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唐娜;矮秆基因在小麦抗旱节水选育中的利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2 张晓科;中国小麦矮秆基因和春化基因分布及小麦品质相关性状多重PCR体系建立[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3 姜涛;小麦矮秆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与BAC源合池的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

4 武晶;小麦矮秆基因Rht3的克隆及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5 王立静;玉米矮秆基因Dt和坏死基因nec-t的图位克隆与功能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昝凯;小麦—大麦矮杆、大穗衍生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及部分印度小麦品种矮杆基因的检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2 王凤娇;矮秆基因引入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3 白月轻;蓖麻矮秆性状的农艺学特征及其蛋白的特异表达[D];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

4 陈桂玲;小麦—长穗偃麦草矮秆种质系的遗传分析与矮秆基因标记定位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5 关文波;植物激素对水稻矮秆培矮64S矮生性表达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6 王晓伟;黄淮麦区部分小麦种质资源中矮秆基因的分布及周88114矮矮秆基因的遗传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08年

7 于东海;小麦—长穗偃麦草杂种后代矮秆基因的鉴定和分子标记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8 吴昆仑;小麦—冰草衍生系矮秆基因的分析与抗旱品种的抗旱性鉴定[D];青海大学;2007年

9 崔淑佳;小偃麦矮秆种质系的遗传分析及矮秆基因标记定位[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10 徐斌;籼稻矮秆多蘖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891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6891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9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