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株禽2型副黏病毒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初步分析
本文关键词:3株禽2型副黏病毒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初步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禽2型副黏病毒 分离鉴定 基因组分析 致病性
【摘要】:副黏病毒是在人和动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病毒,其中的一些成员可以引起人和动物的严重发病,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及重大的经济损失。2013年,在黑龙江省开展的野鸟中禽流感病毒的监测中,我们在大兴安岭及绥棱两个地区的野鸟样品中发现了3个有血凝活性,却不含禽流感和新城疫病毒的样品,为鉴定这些样品中可能存在的病原,我们开展了以下实验:首先,收集3个样品尿囊液及利用差速离心法处理后,分别取出100μL制备电子显微镜负染色样品并在电镜下观察。在这3个样品中均观察到副黏病毒样粒子:直径为150~200 nm,有囊膜且可见线性核酸。随后,分别提取了这些样品的核酸,利用随机引物对其进行扩增并测序,分析结果显示3个样品均含与禽2型副黏病毒基因组片段有较高的相似性(71~92%)的基因片段,表明3个样品中所含的病毒粒子与禽2型副黏病毒存在同源性。为进一步鉴定这些病毒,我们将3个样品并分别与NDV和APMV-2多克隆抗体进行血凝抑制试验,结果表明NDV阳性血清对3个病毒有低的抑制活性(23)而APMV-2多克隆抗体对3个抗原物质有较高的血凝抑制活性(29)。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初步鉴定这3株病毒为禽2型副黏病毒,并分别命名为APMV-2/Emberiza spodocephala/China/Daxing’anling/974/2013(APMV-2/Daxing’anling/974),APMV-2/Procarduelis nipalensis/China/Suiling/53/2013(APMV-2/Suiling/53),及APMV-2/Anthus ruf ulus/China/Suiling/106/2013(APMV-2/Suiling/106)。由于我国还没有有关野鸟中禽2型副黏病毒的报道,我们对这3株病毒的全基因组进行了测定。根据Gen Bank中下载的2型副黏病毒的基因组序列及随机扩增的结果,设计了对这3株病毒全基因组测序的引物,对其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测定。测序结果表明3株病毒基因组序列全长均为15000 nt,按照5'-N-P-M-F-HN-L-3'顺序编码六个非重叠基因,基因组全长遵循“六拷贝原则”。这3株分离株的全基因组序列与其他禽2型副黏病毒的基因组序列相似性为75.8~80.2%,与APMV-2/Bangor相似性最高,基因3'端存在55 nt leader,5'端存在161 nt的trailer。3株病毒的P基因均存在m RNA编辑位点“A5G4”,通过m RNA编辑时在编辑位点G序列中插入1个G产生V蛋白或插入2个G从而产生W蛋白。三株病毒的N、P、M、F、L基因与其它6株2型副黏病毒(NK、F8、Yucaipa、England、Kenya、Bangor)的相应基因相似性最高的是Bangor,而HN基因相似性最高的是Kenya。将这3株病毒全基因组与本科中其它属代表毒株全基因组进行进化树分析显示此3株病毒与其它已知的6株病毒在进化上处于同一分支。为评估这3株病毒的致病性,我们选择APMV-2/Suiling/53进行了动物试验。经测定APMV-2/Suiling/53的鸡胚平均致死时间(MDT)为120 h,其脑内致病指数(ICPI)为零;SPF鸡和小鼠的感染试验表明,APMV-2/Suiling/53对SPF鸡呈低致病力而对BALB/c小鼠无致病性。本实验通过形态学观察、核酸分析与血凝抑制试验鉴定了3株禽2型副黏病毒,并对其全基因组和致病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为禽副黏病毒遗传多样性及致病性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关键词】:禽2型副黏病毒 分离鉴定 基因组分析 致病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852.65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英文缩略表12-13
- 第一章 引言13-18
- 1.1 副黏病毒简介13
- 1.2 禽副黏病毒粒子结构及其编码蛋白13-15
- 1.2.1 核衣壳蛋白14
- 1.2.2 磷酸化蛋白14
- 1.2.3 基质蛋白14
- 1.2.4 融合蛋白14-15
- 1.2.5 血凝素-神经氨酸酶15
- 1.2.6 聚合酶蛋白15
- 1.3 禽副黏病毒研究现状15-17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7-18
- 第二章 禽2型副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18-23
- 2.1 材料与方法18-20
- 2.1.1 样品来源18
- 2.1.2 鸡胚18
- 2.1.3 实验中主要试剂18
- 2.1.4 病毒的分离18
- 2.1.5 电镜负染色检测18-19
- 2.1.6 随机扩增19
- 2.1.7 HI试验19-20
- 2.2 结果20-22
- 2.2.1 病毒的分离20
- 2.2.2 电镜观察20
- 2.2.3 核酸分析20-21
- 2.2.4 HI试验21-22
- 2.3 讨论22-23
- 第三章 分离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定及分析23-39
- 3.1 材料与方法23-26
- 3.1.1 主要试剂23
- 3.1.2 引物设计23-24
- 3.1.3 病毒RNA的提取24
- 3.1.4 全基因组序列测定24-25
- 3.1.4.1 中间部分序列测定24
- 3.1.4.2 两末端序列测定24-25
- 3.1.4.3 琼脂糖凝胶电泳25
- 3.1.5 序列拼接与分析25-26
- 3.2 结果26-38
- 3.2.1 全基因组拼接及分析26-31
- 3.2.2 N基因分析31
- 3.2.3 P基因分析31
- 3.2.4 M基因分析31
- 3.2.5 F基因分析31-32
- 3.2.6 HN基因分析32
- 3.2.7 L基因分析32-35
- 3.2.8 系统进化树的构建及分析35-38
- 3.2.8.1 F基因与HN基因进化树分析35-36
- 3.2.8.2 全基因组进化树分析36-38
- 3.3 讨论38-39
- 第四章 分离病毒致病性初步研究39-44
- 4.1 材料与方法39-40
- 4.1.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39
- 4.1.2 病毒致病指数测定39
- 4.1.2.1 鸡胚平均致死时间39
- 4.1.2.2 脑内接种致病指数39
- 4.1.3 SPF鸡感染性试验39-40
- 4.1.4 BALB/c小鼠感染性试验40
- 4.1.5 组织和拭子中病毒分离检测40
- 4.2 结果40-42
- 4.2.1 鸡胚平均致死时间与脑内接种致死时间40
- 4.2.2 SPF鸡抗体水平检测40-41
- 4.2.3 SPF鸡组织中病毒分离检测41
- 4.2.4 SPF鸡气管组织病理变化41-42
- 4.2.5 BALB/c小鼠组织中病毒分离检测42
- 4.3 讨论42-44
- 第5章 全文结论44-45
- 参考文献45-49
- 致谢49-50
- 作者简历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连贵;;一株鸭副黏病毒的分离鉴定[J];中国兽医杂志;2007年08期
2 杨晓杰;王翌;董丽娜;李天松;王淳玉;胡桂学;;鹅源副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特性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3 毕玉海;李志杰;吴昊;丁壮;;猪副黏病毒病家族[J];猪业科学;2007年12期
4 吕晓娟;俞燕;龚建森;施祖灏;单燕菊;刘学贤;;鹅源禽Ⅰ型副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兽医杂志;2008年11期
5 施少华;黄瑜;程龙飞;傅光华;陈红梅;陈珍;苏敬良;;企鹅源禽1型副黏病毒基因组序列分析[J];中国家禽;2009年16期
6 王帅;骆学农;窦永喜;张海瑞;才学鹏;;副黏病毒膜融合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科学;2011年12期
7 王彬;孙伟;;一株Ⅰ型鸽副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家禽;2012年10期
8 隋修锟;李刚;李铁;吴迪;程朝飞;陶春爱;黄华欣;;四株鸽Ⅰ型副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基因型分析[J];中国兽医科学;2013年02期
9 张俊平;杨惠萍;蒋凤英;倪建平;张春玲;李春华;;鸽副黏病毒Ⅰ型(川沙株)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兽药杂志;2013年11期
10 张国中,赵继勋,杨爱梅,王宏卫,卜春亚;禽副黏病毒2型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施少华;黄瑜;程龙飞;傅光华;陈珍;陈红梅;;番鸭源禽1型副黏病毒基因组序列分析[A];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昌庆;李少丽;吴昊;刘美;邱蜜蜜;尹仁福;丛彦龙;丁壮;;鹅源副黏病毒NA-1株拯救体系的初步建立[A];禽类新发传染病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刘美;李少丽;王昌庆;吴昊;邱蜜蜜;尹仁福;丛彦龙;丁壮;;RNAi靶向NP、L基因抑制鹅源副黏病毒在CEF中的复制[A];禽类新发传染病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桂亮;鸽副黏病毒无特效药治疗[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2 ;鸽I型副黏病毒病[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3 石家庄市华盛兽药服务部 孙桂芹 杨霞;怎样防治鸽瘟[N];河北科技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秀峰;鸭副黏病毒病诊断与同源疫苗的研制及初步应用[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檀群松;3株禽2型副黏病毒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初步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田国宁;潍坊地区鸭副黏病毒的分离和鉴定[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3 孙杰;经鸭胚传递的鸭副黏病毒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宋战胜;鸭Ⅰ型副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灭活苗的制备和免疫效果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5 王昌庆;鹅源副黏病毒NA-1株拯救体系的初步建立[D];吉林大学;2009年
6 王淳玉;鹅源副黏病毒HN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7年
7 吴昊;猪源副黏病毒JL-1株全基因组克隆及遗传变异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8 夏铭崎;鹅源副黏病毒HN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在小鼠中的免疫效果[D];吉林农业大学;2008年
9 李凤勇;向海地区野鸟源禽副黏病毒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10 王兴祥;淮北地区鹅源副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中药防治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763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776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