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植物配置模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城市河道植物配置模式研究
【摘要】:城市河道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河岸带能为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境和栖息地。植物生长在河流的两岸,种类繁多。然而,现在的人们为了汲水、沐浴、嬉戏,采取砍伐、火烧等手段清除河岸带植被,导致河流沙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使植被的生存环境遭受严重的危机。由于河道植被的大量减少,导致河岸硬化、水体的自净能力下降、生态系统退化等,威胁河流健康。而植物作为河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持水土、水质净化、塑造河道景观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植物是河道进行“生态”景观营造的重要手段。植物配置是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景观设计形式。因此,植物配置在河道景观中对于植物的运用是设计者们一直探寻和思考的问题。怎样将植物很好的运用到河道的景观设计中,并使植物能达到很好的景观效果呢?本文深入研究了各区域,不同类型的河流植物的景观营造方法,从中总结适合河道生长、营造良好景观效果的植物配置模式。提及植物配置,人们通常会把它和“植物绿化”联想到一起。[1]其实不然,虽然植物配置与植物绿化都具有植物种植的共性,但是二者不能混为一谈。[2]植物配置侧重植物的搭配和组合方式,目的是在绿化后给人呈现美丽多姿的景观的同时,又追求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而植物绿化则是追求绿化面积,满足种植的功能;不重视植物造景、配景的原则的种植。二者相比,“植物配置”更注重植物的自然美,强调在形式美与科学种植的完美结合,而不是单一的植物绿化。在行文的过程中,运用了植物在河道生态建设中的相关理论,提出了不同类型河道植物种类选择及植物群落的构建原则,探讨运用植物营造生态河道景观的方法。并对河道分为三种类型:山丘区河道、平原区河道和沿海区河道,进行河岸带植被调查、研究,并运用分类的方法对植物配置类型进行分类和其特征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总结适合不同类型河道的植物配置模式。以及总结他们的植物配置模式。最后,在总结现植物配置的基础上,总结出适合河道生长的植物种类。希望本文能为建设“科学、合理、艺术”的景观植物配置抛砖,为河道景观建设提供蓝本。
【关键词】:城市 河道 植物配置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688;TU984.1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2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9-10
- 1.2 国内外河道植物种植研究现状10-11
- 1.2.1 国外河道植物种植研究现状10
- 1.2.2 国内河道植物种植研究现状10-11
- 1.3 研究的方法11
- 1.3.1 整合文献11
- 1.3.2 借鉴比较11
- 1.3.3 实例论证分析11
- 1.4 论文框架11-12
- 第二章 河道植物种类选择12-21
- 2.1 河道植物种类选择原则12-14
- 2.1.1 生态适应性原则12
- 2.1.2 生态功能优先原则12-13
- 2.1.3 乡土植物为主原则13
- 2.1.4 抗逆性原则13-14
- 2.1.5 植物多样性原则14
- 2.1.6 经济实用性原则14
- 2.2 河道植物种类选择要点14-21
- 2.2.1 不同类型河道的植物选择14-15
- 2.2.2 不同功能河道的植物选择15-17
- 2.2.3 不同河段的植物选择17-18
- 2.2.4 河道不同坡位的植物选择18-21
- 第三章 河道植物配置模式设计21-27
- 3.1 河道植物配置21-25
- 3.1.1 配置原则21-22
- 3.1.2 配置方法22
- 3.1.3 配置模式推荐22-25
- 3.2 植物布置方式25-26
- 3.2.1 自然式的布置方式25
- 3.2.2 规则式的布置方式25-26
- 3.2.3 个性化的布置方式26
- 3.3 植物种植密度设计26-27
- 第四章 河道植物配置应用案例27-36
- 4.1 山丘区河道植物配置应用案例 ——以“大陈江”为例27-30
- 4.1.1 义乌市大陈江27-30
- 4.1.2 对山丘区河道植物配置的认识和思考30
- 4.2 平原区河道植物配置应用案例 ——以“辛江塘”为例30-33
- 4.2.1 海宁市辛江塘30-33
- 4.2.2 对平原区河道植物配置的认识和思考33
- 4.3 沿海区河道植物配置应用案例 ——以“汤河”为例33-35
- 4.3.1 秦皇岛汤河34-35
- 4.3.2 对沿海区河道植物种植的认识和思考35
- 4.4 植物配置的成效35-36
- 第五章 总结常用的河道植物配置植物36-56
- 5.1 常用的河道植物配置植物名录(适用于长江以北辽河以南)36-41
- 5.2 常用的河道植物配置植物介绍(适用于长江以北辽河以南)41-56
- 5.2.1 常用乔木41-49
- 5.2.2 常用灌木49-53
- 5.2.3 常用草本植物53-56
- 参考文献56-57
- 致谢57-58
- 附录58-59
- 作品集59-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戚永晔;;不仅仅是一条河道[J];观察与思考;2007年15期
2 ;拱墅区河道建设指挥中心[J];杭州通讯(生活品质版);2008年12期
3 卫明;王为人;刘晓涛;魏梓兴;;自然生态型河道建设的理念及其应用[J];上海水务;2003年03期
4 包中进,楼越平;河道建设规划中的河网水环境改善分析与探讨[J];浙江水利科技;2005年02期
5 陈雪;徐海波;马继侠;马陈;;生态型河道建设概述[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6年07期
6 广晓平;马昌喜;马国纲;张雪;;黄河兰州段亲河道建设方案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6年05期
7 何卫华;祝青霞;陈兆华;赵勇;王勇;;荣勋挡墙在不同地基河道建设中的应用[J];新型建筑材料;2007年11期
8 刘先伟;;对生态型河道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23期
9 孙建锁;汪志明;沈建军;;慈溪市农村河道生态化治理思路与工程实践[J];浙江水利科技;2008年02期
10 胡方;杨利;赵静;;论生态型河道的建设与发展[J];山东水利;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碎高;;城市化进程对河道建设标准的影响[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水旱灾害风险管理[C];2005年
2 方拥军;葛建新;;关于修复河道生态功能的几点思考[A];地方水利技术的应用与实践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4年
3 宫崇楠;张金丽;胡广连;;自然生态型河道建设——河道综合整治的新理念[A];山东水利学会第十届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5年
4 许峰;赵微人;吴汉明;戴建龙;;浅论集防洪、生态、景观于一体的综合型河道建设[A];地方水利技术的应用与实践(第3辑)[C];2005年
5 ;疏通双向流动的河流——上海河道建设有限公司建“家”纪实[A];改革开放三十年人物成就大典[C];2008年
6 夏永成;陈秀良;吴文华;王志平;;滨海淤泥固化技术在围区开发河道建设中应用的初步研究[A];中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专刊[C];2010年
7 沈承秀;;河道生态修复及几个问题的初探[A];中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专刊[C];2010年
8 卫明;王为人;刘晓涛;魏梓兴;;自然生态型河道建设的理念及其应用[A];2003年全国城市水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谢允群;张玉宾;赵良文;;新时期薛城区建设中小型城市河道的探讨[A];山东水利科技论坛2007[C];2007年
10 白红亮;朱俊;任志斌;;河道和堤防生态化治理策略及恢复措施研究[A];2014年9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伊晓明;南河道又盖“垃圾被”[N];兰州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闫慧;河道绿化生态优先 植物配置着眼功能[N];中国花卉报;2009年
3 ;营造生态型河道景观[N];上海科技报;2003年
4 张勇(江苏省常州市水利局);河道建设要理顺体制[N];中国水利报;2006年
5 孙锋 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韩国首尔的清溪川:昨天的“龙须沟”今天的景观河道[N];中国水利报;2007年
6 记者 王国锋 通讯员 谢根能;我省万里清水河道建设逾万公里[N];浙江日报;2007年
7 邵柳斌;清千里河道 还水乡风貌[N];中国水利报;2004年
8 ;全面实施城西河道综保工程 努力打造“四宜”品质杭州示范区[N];杭州日报;2009年
9 章译 编译;让河道重生让亲水更精彩[N];中国花卉报;2010年
10 记者 傅一览;市人大常委会昨开展市区河道建设整治工作调查[N];杭州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春旭;黑龙江省河道防护类型及优化模式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2 张悦;城市河道植物配置模式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5年
3 徐枫;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融合的河道规划设计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4 王嵩;河道建设项目防洪影响评价问题的研究与应用[D];天津大学;2005年
5 崔文健;乡镇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D];南昌大学;2014年
6 陈志芸;城镇河道生态景观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
7 李文文;基于城市形象塑造的河道景观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
8 张醒声;杭州市城市河道建设与管理立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滕华国;河道生态治理技术与案例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10 丁艳荣;生态型河道护岸材料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802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780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