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造毛竹碳汇林发育成林初期林分结构与碳储量变化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造毛竹碳汇林发育成林初期林分结构与碳储量变化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毛竹 碳汇造林 非空间结构 生物量 碳储量 地形因子
【摘要】:毛竹在我国南方地域分布广,经济价值大,固碳能力强,是重要的固碳树种。在新造毛竹碳汇林内,设置80 m×100 m固定标准地,采用固定样地长期连续观测的调查方法,运用EXCEL、SPSS、ARCGIS等软件以及线性回归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新造毛竹碳汇林在发育成林初期(第1~5年)林分非空间结构和林分碳储量年际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新造毛竹碳汇林在成林过程中,立竹度(N)随造林后年限(y)增加呈线性上升,并满足异速生长方程:N=17.214y2+309.21y-217.4,y∈1-5,R2=0.9811.新竹平均胸径(D)与造林后年限(y)满足异速生长方程为:D=0.015 7y2+0.727 9y+1.598 0, y∈1-5, R2=0.'7565。新竹平均竹高(H)随着造林后年限(y)增加逐渐增高,其拟合方程为:H=0.1085y2+0.429 9y+2.155 3, y∈1-5, R2=0.7232。(2)新造毛竹碳汇林内单株毛竹各器官的含水率、含碳率、有机碳含量均为竹秆竹枝竹叶,单株毛竹各器官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大小均为竹秆竹叶竹枝;随着造林后年限的增加,新竹各器官含水率呈现增加趋势,各器官的含碳率呈减少趋势,各器官地上部分生物量和碳储量均呈现递增趋势。(3)新造毛竹林单株毛竹地上部分生物量(B)与胸径(D)之间满足方程:B=2.04×10-1×D1.61, R=0.901;单株毛竹地上部分生物量与造林后年限满足方程:B=0.0168y2+0.5268y+0.3645, y∈1-5,R2=0.9682;单株地上部分碳储量(C)和各年份新竹平均胸径(D)满足线性方程:C=0.1011D1.5291,R2=0.9039;对单株毛竹地上部分碳储量(C)与造林后年限(y)进行曲线拟合,得到拟合方程:C=0.0024y2+0.2477y+0.179, y∈1-5,R2=0.7275。(4)坡向、坡位均是新造毛竹林非空间结构变化的主效因子,两因子交互作用不显著。随着坡度的增加,新造毛竹林林分平均立竹度、平均胸径及平均竹高均呈减少趋势。影响林分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的坡向顺序为:半阴坡阴坡阳坡。坡度和坡向对新竹立竹度、平均胸径、平均竹高之间的影响与造林后年限无关。
【关键词】:毛竹 碳汇造林 非空间结构 生物量 碳储量 地形因子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795.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绪论8-14
- 1.1 研究背景8-9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9
- 1.3 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研究进展9-10
- 1.4 竹林林分结构研究进展10-12
- 1.4.1 林分非空间结构研究11
- 1.4.2 林分空间结构研究11-12
- 1.5 毛竹林碳储量研究进展12-14
- 1.5.1 毛竹林生物量12
- 1.5.2 毛竹林碳储量12-14
- 2 研究方案设计14-21
- 2.1 研究地区概况14-15
- 2.2 研究的内容15-16
- 2.3 研究技术路线图16-17
- 2.4 研究方法17-21
- 2.4.1 样地设置17-18
- 2.4.2 坐标测定18
- 2.4.3 毛竹林林分因子调查18-19
- 2.4.4 室内分析19
- 2.4.5 地形因子分级19
- 2.4.6 生物量碳储量估算方法19-21
- 3 新造毛竹林林分非空间结构年际变化特征21-29
- 3.1 林分结构年际变化特征21
- 3.2 造林后不同年限非空间结构指标的方差分析21-22
- 3.3 造林后不同年限毛竹立竹度变化特征22-23
- 3.4 造林后不同年限毛竹胸径变化特征23-26
- 3.5 造林后不同年限毛竹竹高变化特征26-27
- 3.6 新造毛竹林竹高和胸径的关系27-28
- 3.7 小结28-29
- 4 新造毛竹林碳储量动态变化特征及模型29-37
- 4.1 不同造林后年限新竹各器官含水率分析29
- 4.2 不同年份新竹地上生物量变化29-32
- 4.3 不同器官碳密度变化32-33
- 4.4 新竹地上碳储量变化33-36
- 4.5 小结36-37
- 5 微地形环境对新造毛竹林林分扩展的影响37-43
- 5.1 样地统计特征37
- 5.2 林分非空间结构方差分析37-38
- 5.3 坡度对新造毛竹林立竹林分结构的影响38-40
- 5.4 坡度对造林后不同年限新竹结构动的影响40
- 5.5 坡向对新造毛竹林立竹林分结构的影响40
- 5.6 坡向对造林后不同年限新竹结构的影响40-42
- 5.7 小结42-43
- 6 结论与讨论43-46
- 6.1 结论43-44
- 6.2 讨论44-46
- 6.2.1 新造毛竹林的胸径异速生长方程比较44
- 6.2.2 新造毛竹林成林前林分平均胸径和立竹度的关系44-45
- 6.2.3 毛竹林成林前后各器官生物量比例45
- 6.2.4 毛竹地上生物量模型验证与外延性45-46
- 参考文献46-50
- 个人简介50
- 导师简介50-51
- 致谢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彦锋;姜春前;鲁德;;木质林产品碳储量计量方法学及应用[J];世界林业研究;2006年05期
2 黄从德;张健;邓玉林;杨万勤;;退耕还林地在植被恢复初期碳储量及分配格局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7年04期
3 白彦锋;姜春前;鲁德;朱臻;;中国木质林产品碳储量变化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樊登星;余新晓;岳永杰;牛丽丽;高志亮;马莉娅;;北京市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S2期
5 白雪爽;胡亚林;曾德慧;蒋志荣;;半干旱沙区退耕还林对碳储量和分配格局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8年10期
6 林清山;洪伟;;中国森林碳储量研究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06期
7 包艳丽;牛树奎;张国林;;天山云杉林碳储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9期
8 续珊珊;姚顺波;;基于生物量转换因子法的我国森林碳储量区域差异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李海玲;陈乐蓓;方升佐;孙启祥;;不同杨-农间作模式碳储量及分布的比较[J];林业科学;2009年11期
10 姜慧泉;张会儒;亢新刚;;长白山阔叶次生林主要乔木地上碳储量分布[J];林业资源管理;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雨静;代力民;周莉;周旺明;牛丽君;代秀波;;采伐对森林碳储量影响的评价方法比较研究[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2 朱远辉;王树功;刘凯;邹建明;;基于遥感模型的河口红树林植被碳储量研究初探[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3 黄黎;杨俊峰;吴明作;;城市土壤及植被的碳储量分析——以郑州为例[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4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5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6 王金亮;王小花;岳彩荣;徐天蜀;;滇西北主要森林碳储量遥感信息估算模型初步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潘辉;赵凯;王玉芹;黄石德;;不同密度福建柏人工林碳储量研究[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8 潘辉;赵凯;王玉芹;黄石德;;不同密度福建柏人工林碳储量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9 谭文雄;梁素莲;;广东省韶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分布[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10 谭文雄;梁素莲;;广东省韶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分布[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记者 简菊芳;中国森林生态服务年总价值10万亿元[N];中国气象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韩乐悟;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价值评估是重要一步[N];法制日报;2010年
3 记者 朱广菁;2050年,,我国“森林碳汇”当量增几何[N];大众科技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曹俊;森林投资成果有多少?[N];中国环境报;2011年
5 严冰 陈雯婷;中国森林生态价值有多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彦锋;中国木质林产品碳储量[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2 姚正阳;西安城市绿地地上碳储量估算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刘立武;五指山市林地景观格局及森林碳储量时空演变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4 张丹;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森林结构与碳储量时空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5 胡慧蓉;华西雨屏区几种植被恢复类型生态系统碳氮储量及磷钾状况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6 刘畅;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7 李海玲;平原农区杨农复合生态系统碳储量与碳平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8 陶玉华;广西罗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林地碳储量的变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9 刘恩;南亚热带典型人工林碳储量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10 戚玉娇;大兴安岭森林地上碳储量遥感估算与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彦锋;中国木质林产品碳流动和碳储量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2 赵建萍;基于气候变化的特色果林碳储量估算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姜佳梅;黑龙江省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成熟龄的确定[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4 吕世颖;帽儿山实验林场生物量碳储量估测及其时空变化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周佳;水曲柳种源生物量与碳储量遗传变异及优良种源选择[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6 郭颖涛;大兴安岭北部林区主要树种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7 王秀琴;抚育间伐对落叶松和樟子松人工林碳储量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8 王绪;杂种落叶松材性分析与高固碳家系选择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9 彭娓;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天然落叶松林乔木碳增量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10 马俐;松嫩草原羊草草地的碳储量现状及其碳通量对刈割和氮添加的响应[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903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790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