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不同大豆品种对间作荫蔽的形态响应及干物质积累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8 03:20

  本文关键词:不同大豆品种对间作荫蔽的形态响应及干物质积累差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豆品种 两种模式 形态响应 干物质积累


【摘要】:玉米-大豆带状间作复合种植可以提高作物产量,但带状间作条件严重影响着大豆品种的形态表现及产量。为明确不同大豆品种在带状间作环境下的形态及干物质积累表现以及筛选出适宜带状间作种植的大豆品种,本研究在2013-2014年进行了2年大豆品种筛选试验及1年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形态响应和干物质积累试验,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品种筛选试验结果1.1表型性状基本分析表明:2013年参试93份大豆品种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在7.9%-36.5%之间,2014年参试92份大豆品种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在7.2%~55.4%之间,说明两年试验供试品种之间形态指标之间差异较大,有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1.2表型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2013年种植的93份大豆品种单株产量与株高、茎粗、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生育期、营养生长期等11项表型性状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2014年种植的92份大豆品种中,单株产量与茎粗、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生育期、营养生长期等7项表型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最低分枝高呈显著正相关。1.3对品种筛选试验表型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并根据主成分得分按照权重计算综合得分进行聚类,2013年93份间作大豆品种可以聚成3类,第一类包括6个品种在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上优于其他品种;2014年92份间作大豆也可以聚成3类,第一类包括27个大豆品种,产量构成因子优于其他大豆品种。经过连续2年的筛选得出,2014年较2013年低温少光照多雨,间作大豆株高降低0.8cm、茎粗增粗0.4mm、主茎节数减少0.4节、分枝数减少0.7个、最低分枝高升高0.5cm、底荚高增高1.7cm、单株荚数减少9.5个、单株粒数减少6粒、单株粒重减少0.6g、百粒重增加0.2g、生育期延长3.7d、营养生长期缩短2.7d、生殖生长期延长6.4d、亩产降低14.7kg。初步选出12个大豆品种的单株产量在12g以上,初步选出10个大豆品种亩产在90kg以上2形态响应试验结果2.1形态指标分析表明:间作荫蔽环境极显著增加大豆的株高,间作下倒伏不严重的菏豆18和齐黄35品种成熟期分别较净作大豆株高增加24.3%和28.3%;极显著降低大豆的茎粗,在成熟初期间作大豆茎粗较净作大豆茎粗减小3.24mm;极显著的降低主茎节数,较净作大豆平均减少9.1%;在整个生育阶段主茎分枝数的差异与净作大豆相比一直是极显著;极大的降低了间作大豆的叶片数,且叶片数达到最大值时维持时间较净作大豆短;净作大豆最大叶面积维持时间比间作大豆最大叶面积维持时间多了一个生育阶段且叶面积系数也极显著的高于间作大豆;极显著的降低开花盛期叶片的大小,降低最显著的是菏豆18和冀豆15。2.2干物质积累分析表明:间作荫蔽环境降低大豆叶片的干物质重,在成熟初期净作大豆叶片干物质重是间作大豆叶片干物质重的2.39倍;茎秆干物质积累的规律与大豆的熟期有关,早熟大豆低于正常熟期大豆低于晚熟大豆;荚皮干物质积累阶段净作大豆较间作大豆明显,间作大豆荚皮干物质积累缓慢;籽粒干物质积累顺序两种模式下不一样,说明净作下适宜的大豆品种在间作下不一定适宜;两种模式下大豆的比叶重差异极显著,变化规律一致,都是数值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2.3产量构成因子分析表明:两种模式下大豆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间作环境较净作环境差异显著,净作大豆特征表现明显主茎型、分枝型、主茎分枝并重型大豆都有,而间作环境下极显著降低分枝荚数、分枝粒数、分枝粒重,大豆仅有主茎型大豆一种类型,且主茎产量仅为净作大豆的1/3,;间作大豆百粒重一般较净作大豆百粒重降低1.2%-8.7%,不同品种降低程度不一致。经济系数的高低不能用于大豆品种间的选育,选择适宜间作的大豆品种应该选择综合性状优良,经济产量高的大豆品种。
【关键词】:大豆品种 两种模式 形态响应 干物质积累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65.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前言10-18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文献综述11-18
  • 1.2.1 弱光胁迫下的植物生长11-16
  • 1.2.2 弱光胁迫对植株十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16
  • 1.2.3 弱光胁迫对作物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16-18
  • 2 材料与方法18-25
  • 2.1 试验一:适宜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的品种筛选18-22
  • 2.1.1 供试材料18-21
  • 2.1.2 试验设计21
  • 2.1.3 测定项日及方法21-22
  • 2.2 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环境下大豆的形态响应22-24
  • 2.2.1 试验材料22-23
  • 2.2.2 试验设计23
  • 2.2.3 测定项目及方法23-24
  • 2.3 数据分析24-25
  • 3 结果与分析25-58
  • 3.1 品种筛选试验形态指标的结果与分析25-39
  • 3.1.1 形态性状的基本分析25-28
  • 3.1.2 相关性分析28-32
  • 3.1.3 聚类分析32-37
  • 3.1.4 两年筛选试验相同品种表型性状比较分析37-39
  • 3.2 形态响应试验结果与分析39-58
  • 3.2.1 间作对不同基因型大豆形态的影响39-48
  • 3.2.2 间作对不同基因型大豆干物质的积累与转运的影响48-54
  • 3.2.3 间作对大豆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54-58
  • 4 讨论与结论58-63
  • 4.1 讨论58-62
  • 4.1.1 适宜黄淮海地区带状间作大豆品种的鉴定58-59
  • 4.1.2 间作荫蔽环境对大豆形态响应及干物质积累试验的影响59-61
  • 4.1.3 间作荫蔽环境对大豆产量构成因子及品质的影响61-62
  • 4.2 结论62-63
  • 参考文献63-66
  • 致谢66-67
  • 附录167-71
  • 附录271-75
  • 研究生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红梅;第6届世界大豆研究会议[J];世界农业;2000年03期

2 刘凤菊;2000年我国大豆产需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快讯;2000年08期

3 陈清一;关于发展新疆大豆生产的意见[J];新疆农业科技;2000年04期

4 李莹;大豆生产 前景广阔[J];山西农业;2000年05期

5 邢海军;;对我省实施大豆工程的分析与思考[J];种子世界;2000年04期

6 周进宝;万永红;赵双进;张孟臣;;我省大豆生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种子世界;2000年11期

7 秦国勋,方贤星,夏新媛,谌运清;加强对进口大豆的检验检疫[J];植物检疫;2001年05期

8 信玉真;今年美国大豆收成将比去年增长11%[J];大豆通报;2001年05期

9 白木,周洁;我国大豆生产加工现状综述[J];吉林农业;2001年10期

10 刘新录 ,左孟孝;发展内蒙古大豆生产的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信息快讯;200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铁男;商绍刚;;当前我省大豆生产中的几个问题及其采取的应对措施[A];老专家2008年建言献策选编[C];2009年

2 秦富;孙立新;白人朴;;我国大豆的比较优势、竞争力及对策[A];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思路与对策——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耿臻;杨青春;苑保军;吕广伦;张东辉;李伟峰;;发展专用大豆生产推动产业化进程[A];’2003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4 杨文钰;雍太文;任万军;樊高琼;牟锦毅;卢学兰;;发展中国南方套作大豆的背景与对策[A];作物逆境生理研究进展——中国作物生理第十次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5 杨文钰;雍太文;任万军;樊高琼;牟锦毅;卢学兰;;发展南方套作大豆的背景和对策[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刘超;;加强有机大豆基地管理开拓国内外市场[A];黑龙江省首届青年科技工作者论坛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分会场实施五大战略推进三化进程构建和谐农场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7年

7 刘忠科;杨凌舒;杨宏宝;杨志;吴军;吴朔;王延昌;苏文武;李大为;李恩键;任晓颖;刘霁萱;;增施硅、钙元素肥料对大豆抗御不良气象及增产作用[A];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屈晓s,

本文编号:8115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8115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2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