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甘薯白皮黄心突变体新栗生物学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紫甘薯白皮黄心突变体新栗生物学特性研究
【摘要】:甘薯是我国继水稻、小麦、玉米和马铃薯之后的第五大粮食作物,具有产量高、适应性广和抗性强等特点。紫甘薯富含花色苷,是天然色素,也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以紫甘薯浙紫薯1号及其白皮黄心突变体新栗为研究材料,从植物学特征、生理特性、主要农艺性状、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并对突变体进行了遗传鉴定,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与浙紫薯1号相比,突变体新栗萌芽早,芽的颜色变浅,茎的颜色由紫变绿,茎变粗,节间变短,分枝数变少,株高变矮,薯块表皮颜色由紫色变成白色,薯肉颜色由紫色变成淡黄色,其他性状没有变化。浙紫薯1号和新栗净光合速率-光响应曲线(Pn-PAR)呈相似的二次曲线关系,浙紫薯1号光补偿点在26μmol·m-2·s-1,光饱和点在1430μmol·m-2·s-1;新栗光补偿点在30μmol·m-2·s-1,光饱和点在1600μmol·m-2·s-1,新栗对强光的耐受性显著强于浙紫薯1号。浙紫薯1号和新栗净光合速率-C02响应曲线(Pn-C02)呈相似的二次曲线关系,浙紫薯1号C02补偿点在24μmol·mol-1,CO2饱和点在886μmol·mol-1;新栗C02补偿点在44μmol·mol-1,C02饱和点在1154μmol·mol-1,新栗对C02的需求高于浙紫薯1号。浙紫薯1号和新栗的Pn日变化均呈典型双峰曲线,有午休现象。新栗茎的激素GA3含量显著低于浙紫薯1号,可能与新栗茎变粗、节间变短有关。新栗块根的激素Z含量显著高于浙紫薯1号,可能与快根的膨大有关。新栗产量达2737kg/667m2,比浙紫薯1号增产45%,差异显著,新栗单株结薯数5.1个,单株薯重0.984kg,两个品种薯形均为纺锤型。浙紫薯1号块根总花色苷含量明显高于新栗,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其块根含有8种花色苷单体,而新栗未检测到花色苷单体。新栗的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和可溶性糖均比浙紫薯1号要高,但蛋白质含量降低。2、半定量RT-PCR结果表明,与浙紫薯1号相比,新栗块根的花色苷生物合成相关转录基因IbMYB1和结构基因CHS、CHI、F3H、DFR、ANS、3GT的表达量不同程度下调。3、流式细胞检测结果表明新栗的染色体倍性没有变化;克隆获得了浙紫薯1号和新栗IbMYB1编码区全长基因各1个,序列全长均为1300个碱基,两者同源性达99%,与Genbank中其他IbMYB1序列同源性达99-100%;PCR检测发现浙紫薯1号含有2种类型IbMYB1基因:IbMYB1-1和IbMYB1-2,新栗只有IbMYB1-1。因此,新栗是由于突变造成了IbMYB1-2的缺失,IbMYB1不能转录和翻译,花色苷合成受到抑制。
【关键词】:紫甘薯 突变体 IbMYB1 生物学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3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前言10-19
- 1.1 紫甘薯及其花色苷11-12
- 1.1.1 紫甘薯11
- 1.1.2 花色苷11-12
- 1.2 花色苷的生物合成及其代谢调控12-17
- 1.2.1 花色苷的生物合成12-13
- 1.2.2 花色苷生物合成的主要结构基因13-14
- 1.2.3 花色苷生物合成的主要调节基因14-17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17-19
- 2 材料与方法19-33
- 2.1 供试材料19-20
- 2.1.1 试验品种19
- 2.1.2 试剂及仪器19
- 2.1.3 试验地点19-20
- 2.2 试验方法20-32
- 2.2.1 试验田间设计20
- 2.2.2 植物学特性研究20
- 2.2.3 光合特性和激素含量研究20-21
- 2.2.4 主要农艺性状观测21
- 2.2.5 品质分析21-26
- 2.2.6 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表达26-31
- 2.2.7 突变体遗传鉴定31-32
- 2.3 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32-33
- 3 结果与分析33-54
- 3.1 植物学特征33-38
- 3.1.1 出苗比较33-34
- 3.1.2 形态特征34-38
- 3.2 光合特性和激素含量38-43
- 3.2.1 光合特性38-40
- 3.2.2 激素含量40-43
- 3.3 农艺性状43
- 3.4 品质43-46
- 3.4.1 块根花色苷含量43-44
- 3.4.2 块根花色苷种类44-45
- 3.4.3 淀粉、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45-46
- 3.5 块根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表达46-48
- 3.6 突变体遗传鉴定48-54
- 3.6.1 倍性鉴定48
- 3.6.2 IbMYB1的克隆48-53
- 3.6.3 转录因子基因IbMYB1的分型53-54
- 4 讨论与结论54-58
- 4.1 讨论54-56
- 4.1.1 植物激素在甘薯茎和块根分化和膨大中的作用54-55
- 4.1.2 光合特性与产量之间的关系55
- 4.1.3 调控甘薯花色苷基因表达的相关基因55-56
- 4.2 结论56-58
- 创新点58-59
- 参考文献59-64
- 附录64-66
- 致谢66-67
- 作者简介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世全,张强;栽植紫甘薯市场前景广[J];吉林蔬菜;2004年04期
2 张世全,张强;栽植紫甘薯市场前景广[J];西南园艺;2004年04期
3 ;紫甘薯前景广阔[J];山西农业;2004年12期
4 石江;沈升法;吴列洪;李兵;;浙江省紫甘薯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5 陈新;李健;陈智慧;余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紫甘薯中的锌铜[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年05期
6 洪镭;刘亚鸥;;紫甘薯研究综述[J];吉林农业;2010年06期
7 胡林子;马永全;于新;;紫甘薯色素抗菌与抗氧化作用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1年02期
8 黄艳霞;杨立明;林子龙;陈根辉;郭其茂;;福建省紫甘薯的研究利用现状和发展前景[J];福建农业科技;2012年07期
9 孔芳;高勇;薛正莲;杨超英;;紫甘薯的营养保健功能及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3年05期
10 吴建阳;周西静;;紫甘薯色素的提取工艺及贮存条件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颖;陈剑兵;陆胜民;;紫甘薯花色素苷的理化稳定性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何会文;每亩紫甘薯净赚1500元[N];天津日报;2009年
2 通讯员 余锦进;成片发展紫甘薯2600多亩[N];黄石日报;2009年
3 张世全 张强;紫甘薯市场前景看好[N];福建科技报;2004年
4 江全英邋严金祥;杨惠锋培育的富硒紫甘薯苗热销省内外[N];农民日报;2007年
5 吴晓华;紫甘薯在玉山试种获成功[N];上饶日报;2008年
6 记者 黎晓艳 梁坚义;小小紫甘薯把农民引上致富路[N];黄石日报;2009年
7 王晓林;大竹县引进紫甘薯试种成功[N];四川科技报;2011年
8 记者 罗臻;首批130多个农产品实现直销[N];黄石日报;2011年
9 张世全;种植紫甘薯 市场前景好[N];云南科技报;2005年
10 李建设;紫甘薯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N];商洛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春红;紫甘薯氮素营养特性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2 高路;紫甘薯多酚氧化酶和β-淀粉酶酶学特性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8年
3 吴冬梅;软骨藻酸分子毒理学机制及紫甘薯花青素神经保护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泓烨;紫甘薯花青素对酒精性肝损伤和对肝癌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马雪松;紫甘薯色素的微乳化和微胶囊化[D];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
3 汤琳菲;紫甘薯白皮黄心突变体新栗生物学特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4 杨解顺;水提紫甘薯色素废渣减肥、通便保健功能评价及产品开发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5 闫倩倩;紫甘薯花色苷和咖啡酰类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与特性[D];苏州大学;2012年
6 王新龙;紫甘薯酒加工及相关工艺特性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4年
7 吕晓燕;紫甘薯粉的制备工艺及加工特性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8 肖莉;紫甘薯酒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及色泽变化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9 楚文靖;紫甘薯酒的加工和抗氧化活性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10 王晰锐;紫甘薯花色苷的结构鉴定以及稳定性和功能性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414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941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