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利用高代自交系构建小麦的SSR标记遗传图谱与分蘖数的QTL定位

发布时间:2017-10-02 12:10

  本文关键词:利用高代自交系构建小麦的SSR标记遗传图谱与分蘖数的QTL定位


  更多相关文章: 小麦 分蘖 RIL群体 SSR标记 QTL分析


【摘要】:小麦产量及其相关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其研究十分复杂。分蘖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一个重要的性状,同时也是小麦生长发育的基本特征以及壮苗和田间管理的重要指标,在小麦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利用相关技术手段对小麦分蘖特性的遗传基础进行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和有价值。本研究以川农18与一个1RS/1BL易位系T1208为亲本,通过单粒传法获得430个F11重组自交系。2014年12月6日到2015年1月22日分四个时间段进行田间实验,调查重组自交系单株分蘖数,利用SSR分子标记进行该性状的QTL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对小麦亲本及RIL群体分蘖性状的表观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两亲本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亲本CN18的分蘖数要高于T1208。RIL群体分蘖数的平均值都低于两亲本。在RIL群体中家系间分蘖数的变异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并且拥有较高的变异系数。RIL群体的分蘖数呈连续性变异分布、超亲分离现象明显并且变异的幅度很大,群体中峰度值和偏斜度值的绝对值都小于1.0,基本上是呈正太分布的,表现出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的特点,说明小麦的分蘖是受多个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其群体分布也符合QTL作图对群体的要求。2.利用1075对SSR引物对亲本进行扩增,103个位点在双亲间有多态性,占到总引物数的9.6%。采用QTL IciMapping 3.0分析软件,将其中52个SSR标记定位在小麦的17条染色体上,连锁图覆盖小麦基因组的总长度为1215.45cM,平均每两个标记间的遗传距离为27.6cM。3.利用完备区间作图软件QTL IciMapping 3.0对由CN18和T1208为亲本构建的高代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QTL分析,以LOD值≥2.0为阈值,共检测出控制小麦分蘖性状的QTL位点16个,分布于1B、2A、2B、2D、3B、4A、4B、 5D、6A、6B、6D、7A和7D染色体上,单个QTL位点可以解释2.61%-55.63%的表型变异。其中,在三个不同时期都被检测到的QTLs位点分别位于1B、2A、2B、2D、3B、4A、4B、6D、7A和7D染色体上,说明这些QTLs受环境影响较小,其遗传是稳定的。4.研究发现一些QTL位点并不是在所有的时间段都能被检测到,有的只是在一个或者是两个时间段被检测到。对于在每个时期都被检测到的QTLs位点,它们的贡献率也是存在明显差异的,一些位点它们对于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不断增加,这种增加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这种增加并不是由于环境影响引起的,如1B、2B、2B、3B、4A、6D和7D染色体上的QTLs位点;相反一些位点对于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先有所增加然后再大幅下降,而且这种变化同样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如3B、4B和7A染色体上的QTLs位点。根据数据显示的结果,作者怀疑小麦分蘖性状相关QTL的表达是动态的,具有时间特异性,但是由于数据不够充分,所以还不能下肯定的结论,需要进行更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小麦 分蘖 RIL群体 SSR标记 QTL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12.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1 文献综述9-21
  • 1.1 小麦产量性状研究进展10-12
  • 1.1.1 产量构成因素10-11
  • 1.1.2 小麦分蘖相关研究11-12
  • 1.2 QTL定位研究12-15
  • 1.2.1 作图群体12-13
  • 1.2.2 分子标记类型13-14
  • 1.2.3 作图原理及方法14-15
  • 1.3 小麦QTL定位研究15-20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0-21
  • 2 材料与方法21-26
  • 2.1 试验材料21
  • 2.2 田间试验21
  • 2.3 试验方法21-26
  • 2.3.1 基因组DNA的提取21-22
  • 2.3.1.1 主要试剂、药品和实验仪器21-22
  • 2.3.1.2 基因组DNA的提取22
  • 2.3.2 亲本及其后代基因型的鉴定22-25
  • 2.3.2.1 SSR引物22
  • 2.3.2.2 PCR扩增22-23
  • 2.3.2.3 扩增产物的电泳分析23-25
  • 2.3.2.4 带型记录25
  • 2.3.3 遗传图谱的构建25
  • 2.3.4 田间数据调查与分析25
  • 2.3.5 小麦分蘖的QTL分析25-26
  • 3 结果与分析26-34
  • 3.1 小麦亲本及RIL群体分蘖性状的统计分析26-28
  • 3.2 遗传图谱的构建28-29
  • 3.3 小麦分蘖性状的QTL分析29-34
  • 4 讨论34-37
  • 参考文献37-44
  • 致谢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翠;张涛;蒋开锋;杨莉;郑家奎;;水稻QTL定位研究进展[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09年03期

2 苏成付;邱新棉;李付振;;棉花QTL定位原理、方法和研究进展[J];中国棉花;2012年08期

3 刘宾;赵亮;张坤普;朱占玲;田宾;田纪春;;小麦株高发育动态QTL定位[J];中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4 任永哲;徐艳花;白娇娇;王文静;张庆琛;马原松;裴冬丽;;调控小麦株高的QTL定位[J];种子;2014年03期

5 杨晓军;路明;张世煌;周芳;曲延英;谢传晓;;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QTL定位[J];遗传;2008年11期

6 章珍;翟洪翠;王华忠;;小麦株高性状的QTL定位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7 郝转芳;李新海;张世煌;;玉米耐旱QTL定位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07年02期

8 林冬枝;张永娟;张俊芝;罗利军;董彦君;;水稻苗期生长对缺磷响应的QTL定位(英文)[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0年01期

9 张国宏;杨德龙;栗孟飞;李兴茂;倪胜利;幸华;;小麦株高发育动态QTL定位及其与水分环境互作遗传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2年09期

10 左海龙;肖珂;张永娟;张俊芝;巩迎军;董彦君;;控制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其离体叶片叶绿素降解速度相关的QTL定位(简报)[J];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正伟;王志春;林鸿宣;矢野昌裕;;水稻耐碱性QTL定位分析[A];2005年全国植物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王晓明;蒋锋;刘鹏飞;张姿丽;陈青春;;甜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研究[A];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论文及摘要集[C];2012年

3 万建林;;水稻耐亚铁毒的QTL定位及遗传分析[A];湖北省遗传学会、江西省遗传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冯跃;曹立勇;吴伟明;沈希宏;占小登;翟荣荣;王汝慈;陈代波;程式华;;水稻苗期耐低氮胁迫的QTL定位[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景蕊莲;杨德龙;昌小平;;小麦几个抗旱相关生理性状的QTL定位分析[A];2006年中国植物逆境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刘文欣;;玉米多分离群体的QTL定位方法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A];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论文及摘要集[C];2012年

7 岳兵;薛为亚;邢永忠;靳德明;张启发;;水稻后期抗旱性QTL定位[A];湖北省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吴海滨;张淑玲;赵德刚;李迪;;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及一个极度偏分离分子标记的分析[A];海南生物技术研究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绍波;章志宏;段世华;李绍清;付彬英;李阳生;朱英国;;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性的QTL定位[A];湖北省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陈美霞;祁建民;危成林;谢增荣;林培清;兰涛;;红麻6个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A];北方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德;水稻不同品种耐镉性鉴定及耐镉胁迫相关性状的QTL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2 魏昕;玉米丝裂病遗传效应分析及其QTL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3 刘丽华;罗汉果遗传图谱构建及农艺性状QTL定位[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4 白斌;普通小麦条锈病成株抗性QTL定位与白粉病成株抗性QTL聚合[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5 毛双林;小麦重要性状QTL元分析及光合功能与耐湿性QTL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6 赵明辉;二倍体马铃薯的耐盐碱性及耐盐形态性状的QTL定位[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7 张帆;玉米穗粒腐病遗传效应分析及抗性QTL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8 王霖;小麦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QTL定位[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9 张祥辉;小麦抗赤霉病的QTL定位及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刘宾;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条件和非条件QTL定位[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阴涛;甘蓝型油菜株高和角果长及其相关性状QTL定位[D];西南大学;2015年

2 尹增奇;玉米籽粒构型和叶片锌铁铜锰含量的QTL定位及相关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陈红林;牙鲆家系数量遗传分析及变态期偏转方向的QTL定位[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4 凡迪;小麦植酸含量的QTL定位及其相关分析[D];贵州大学;2015年

5 赵卜;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BNS恢复系9833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彭艳;番茄早熟性相关性分析及QTL定位[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7 丁娟;甘蓝型油菜苗期耐盐生理及相关基因的QTL定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8 叶亚琼;小麦株高和千粒重QTL定位及其元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9 刘靖;小麦抗倒伏相关茎秆性状的QTL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10 唐海强;托桂型菊花花器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其QTL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595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9595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5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