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镇》俄译本的语言文化分析
本文关键词:《芙蓉镇》俄译本的语言文化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世纪初语言文化学作为一门新的人文学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它所研究的核心是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其中包括神话、风俗习惯、习俗仪式、文化象征等内容。这些对象就是研究的主要材料。 从语言文化学的角度可以研究翻译和翻译学问题。从这一点出发,翻译可解释为研究语言学和文化学边缘问题的知识汇总,因为借助翻译可以实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对话。 翻译不仅仅与语言学相关,还与文化紧密联系,是文化边缘的交际行为。翻译过程有两个视角—语言和文化,二者紧密相关。语言和文化是相互联系的:语言不仅体现了文化现状,还传达了文化的外形。词汇的语言学意义只有与文化背景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表达出来。对于译者来说,仅仅掌握两门语言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两国文化。译者需要特别关注翻译中词汇的文化色彩传达问题。译者就如同双向的使者,要将原语的文化内涵和译文的文化交际特点结合起来。 语言意义系统和母语携带者的文化范畴是相互作用的,因为语言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世界观和对世界的理解,它们蕴藏在民族文化传统的背景下。民族文化传统是语言思维的重要角度,它体现在语言的词汇语义学和语法学范围中,因此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研究原作民族文化特点在译本中的传达是有重要意义的。 小说《芙蓉镇》于1982年获得了矛盾文学奖。作为对社会尖锐的写实和对中国南方乡村民情的描绘作品,其中带有浓烈的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了农村多姿多彩的生活,并赋予作品浓厚的南方当地生活气息。《芙蓉镇》的语言大量体现了当地面貌、风俗民情,因而有很多具有文化烙印的词语来形容地理特色、自然风光、历史沿革、民风民俗(包括当地饮食、生产工具、生活方式、习俗习惯、思想意识等等)。 小说运用抒情的、散文式的艺术手法给读者展现了中国农村乡间的生活,该作品大量描绘了社会生活、风俗民情、传统习惯以及人的价值观、政治生活的特点、经济社会系统等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和区域文化风情的事物,展现了另类的乡村生活,其中包括很多中国特色文化现象和湘南地域文化特色。作品中汇集了大量带有中国特色文化色彩的词汇,包括事物名称、概念、现象等。 借助西蒙洛夫的俄译本,更多的俄罗斯读者了解了《芙蓉镇》这一作品,并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由于文中的词汇、成语多有附加的文化背景意义,并有大量词汇对文化习俗进行描绘,译者在翻译中可以会有处理不当的地方,因此有必要对《芙蓉镇》译文的语言文化学特点进行研究,掌握翻译中传达这些语言文化特点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和深入研究,来促进文学翻译的质量,而研究成果也可用作补充翻译实践的材料,文中的例子可以作为翻译理论、语言文化学等课程的材料使用。
【关键词】:《芙蓉镇》 语言文化学 文学翻译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5;I046
【目录】:
- 摘要12-15
- ВВЕДЕНИЕ15-19
- ГЛАВА 1. ОБЩИЙ ОБЗОР ПРОИЗВЕДЕНИЯ 《В ДОЛИНЕ ЛОТОСОВ》19-27
- 1.1. О ПИСАТЕЛЕ ГУ ХУА19-22
- 1.1.1 Биография Гу Хуа19-20
- 1.1.2. О творчестве Гу Хуа20-22
- 1.2 О ПРОИЗВЕДЕНИИ ?В ДОЛИНЕ ЛОТОСОВ?22-27
- 1.2.1 Краткое содержание и особенность данного произведения22-24
- 1.2.2 Перевод данного произведения на русский язык24-27
- ГЛАВА 2. ЯЗЫК, КУЛЬТУРА И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ЫЙ ПЕРЕВОД27-40
- 2.1. ЯЗЫК И КУЛЬТУРА27-29
- 2.2. 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29-33
- 2.3. 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ЧЕСКИЕ ПРОБЛЕМЫ ПЕРЕВОДА33-40
- ГЛАВА 3. 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ЧЕСКИЙ АНАЛИЗ ПЕРЕВОДА 《В ДОЛИНЕЛОТОСОВ》40-62
- 3.1. БЕЗЭКВИВАЛЕНТНЫЕ ЯЗЫКОВЫЕ ЕДИНИЦЫ40-47
- 3.2. МИФОЛОГИЗИРОВАННЫЕ ЯЗЫКОВЫЕ ЕДИНИЦЫ: АРХЕТИПЫ И МИФОЛОГЕМЫ, ОБРЯДЫ,РИТУАЛЫ47-50
- 3.3.ПАРЕМИОЛОГИЧЕСКИЙ ФОНД ЯЗЫКА50-52
- 3.4. ФРАЗЕОЛОГИЧЕСКИЙ ФОНД ЯЗЫКА52-55
- 3.5. МЕТАФОРЫ И ОБРАЗЫ55-58
- 3.6. СТИЛИСТИЧЕСКИЙ УКЛАД58-60
- 3.7. РЕЧЕВОЙ ЭТИКЕТ60-62
- ЗАКЛЮЧЕНИЕ62-64
- ЛИТЕРАТУРА64-6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诚;通天塔里的镣铐舞者——也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2 付昌玲;从解释学法则看译者身份的转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李志英;异化、归化的理据与层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4 卞福英;;中国古典诗歌中地名意象的英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5 王安原;吉哲民;;对译者角色——“隐身”的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相华利;汉英动物文化对比及翻译[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7 赵洪娟;孙志祥;;浅谈新时期加强翻译批评的重要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郭燕;许明武;;英汉电影片名互译中的翻译单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尹宏;;浅析导致有意文化误译的文本外因素[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张伟锋;;跨文化视角下英汉隐喻的互译策略[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婷;;浅析俄汉翻译中的转换法[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2 赵慧;;浅谈京剧语境与翻译[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韩学金;韩潇;;对高职商务英语精读教学中文化教育的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4 金明;;对英汉“文化限定词语”的思考[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郭尚兴;;汉英文化类辞典编纂要端举论——以《汉英中国哲学辞典》为例[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6 于应机;;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本质与特点浅析[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袁朝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价值中立、方法多元与翻译批评[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吕佳擂;任东升;;如何确定翻译家的国别归属[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吴建;;从文学翻译中错位文化意象的处理谈起:翻译文学一定要保留“洋装”么?[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锡纯;;从“龙”的翻译看国俗词语的英译策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红莉;从文化角度谈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D];河北大学;2009年
2 高洁;赛、沙《水浒传》英译本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对比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韩芳;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D];河北大学;2009年
4 张晓泳;汉英习语在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流失[D];河北大学;2009年
5 胡畔;《紫色》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振;关联—顺应理论视角下茅盾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杨巧蕊;唐诗英译翻译批评现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叶晶晶;重建文化亲缘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芙蓉镇》俄译本的语言文化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22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272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