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俄语论文 >

俄汉全译隐喻转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30 08:53
   本文以翻译中的常见现象——隐喻翻译为研究对象。基于俄汉隐喻语料分析,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法、宏观与微观结合法、归纳与演绎结合法等研究方法,借用认知思维学、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等深入研究隐喻翻译。本文首先对隐喻的内涵和外延;全译的概念和单位、全译的轴心、全译转化的灵魂;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概念隐喻的翻译、隐喻翻译的灵魂等问题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借助思维科学理论深入探讨俄汉全译隐喻转化机制的本质——以“转内容”为主,“化形式”为辅,进而考察俄汉全译思维隐喻转化中概念的类比、判断、推理在原语“点、线、面”理解机制,语际“线、面、体”转化机制和译语“点、线、面、非隐喻”表达机制中的互动性,这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创新之处。以俄汉全译思维隐喻转化机制为基础,围绕“化形式”为主,“转内容”为辅,继而揭示俄汉全译语言隐喻转化的策略和方法。影响俄汉全译思维隐喻转化机制和俄汉全译语言隐喻转化方法的因素有主体因素、语境因素、文化因素等,对这些因素的细致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俄汉全译隐喻转化过程。俄汉全译隐喻转化研究具有独特的转化机制和转化方法,是翻译研究中的特色研究,可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翻译理论研究。
【学位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H35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隐喻翻译研究述评
        一、国内隐喻翻译现状简述
        二、国外隐喻翻译现状简述
        三、国内外隐喻翻译研究简评
    第二节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二、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本课题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俄汉全译隐喻转化概论
    第一节 隐喻概观
        一、隐喻研究简述
        二、隐喻的内涵
        三、隐喻的外延
    第二节 全译转化轴心观
        一、全译的概述
        二、全译的轴心:转化
        三、全译转化的灵魂:似
    第三节 全译隐喻转化认知观
        一、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
        二、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
        三、二次相似性:隐喻翻译的灵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汉全译隐喻转化机制论
    第一节 俄汉全译隐喻转化理论基础
        一、翻译思维研究
        二、翻译过程研究
        三、全译思维过程研究
    第二节 原语隐喻理解机制
        一、原语点式隐喻理解机制
        二、原语线式隐喻理解机制
        三、原语面式隐喻理解机制
    第三节 语际隐喻转化机制
        一、语际线式隐喻转化机制
        二、语际面式隐喻转化机制
        三、语际体式隐喻转化机制
    第四节 译语隐喻表达机制
        一、译语点式隐喻表达机制
        二、译语线式隐喻表达机制
        三、译语面式隐喻表达机制
        四、译语的非隐喻表达机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汉全译隐喻转化方法论
    第一节 隐喻转化策略
        一、隐喻直译策略
        二、隐喻意译策略
    第二节 隐喻转化方法
        一、隐喻对应法
        二、隐喻增减法
        三、隐喻移换法
        四、隐喻综合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汉全译隐喻转化影响因素论
    第一节 全译隐喻转化的主体因素
        一、单重主体
        二、双重主体
        三、多重主体
    第二节 全译隐喻转化的语境因素
        一、语言性语境
        二、非语言性语境
    第三节 全译隐喻转化的文化因素
        一、文化差异性
        二、文化适应性
        三、文化和谐性
    本章小结
结论:建构俄汉全译隐喻转化研究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军航;;大链条隐喻:理解与反思[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李钢;陈勇;;《论语》中的政治隐喻及其“来源域”的翻译特点[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张珺;;网络新义词的隐喻释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4 邢家伟;源域与靶域的相似性和创造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张晓;;拟人的认知阐释[J];外国语文;2010年06期

6 王治敏;;汉语名词隐喻的语义映射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03期

7 王亚楠;李英;;隐喻——我们认知世界的工具[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8 胡毅敏;;类比推理的形式化探析[J];昆明学院学报;2013年Z1期

9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实体隐喻[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10 张敏;;“生命是植物”的隐喻分析[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秋花;俄汉全译隐喻转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秋芳;英以天气为源域的隐喻对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登峰;多源域迁移下的事件视频标注方法[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3 郝明惠;汉语女性谚语认知研究[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6年

4 刘桂峰;改进的多源域多视角迁移算法研究[D];青岛大学;2016年

5 邓瑞品;隐喻的地域特色[D];南昌大学;2008年

6 高竹;隐喻视角下的歇后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程旸;面向新学习场景结合用户需求的模式识别研究[D];江南大学;2017年

8 周奉兰;面向多领域的异构关系数据迁移学习界限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9 李言;英语动词隐喻翻译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10 秦语甜;经济新闻报道中的隐喻翻译[D];国际关系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28622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28622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0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