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加工类”动词转喻的认知语义研究
本文关键词:俄语“加工类”动词转喻的认知语义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转喻的研究经历了从修辞手段到语言现象再到认知工具的探索过程。目前,对于转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主要集中于名词类转喻,关于动词转喻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尤其是对某一具体类别动词转喻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俄语中的动词除具有时、体、态等语法特征外,往往还涉及主体、客体、行为方式、结果等题元,因此是最为复杂的一个词类,其转喻特征与名词不尽相同。而“加工”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常见的行为,加工类动词转喻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俄语动词转喻的特点。鉴于此,本文从认知语义视角对俄语“加工类”动词进行了研究。全文除绪论外一共分为四章。绪论部分指出了研究对象及目的,简述了转喻及动词转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语料来源、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一章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分别从修辞学、语义学以及认知语言学视角对转喻进行了界定,探究了转喻形成的基础以及与隐喻之间的关联与差异,分析了动词转喻的特征。第二章借助俄、汉双语权威词典对俄语“加工类”动词进行了界定和筛选,根据行为方法及行为结果对该类动词进行了分类,并且对每一类动词进行了语义分析。第三章探究了俄语“加工类”动词的因果关系转喻。将因果关系下的俄语“加工类”动词的认知模式分为目的域包含始源域的转喻模式以及始源域包含目的域的转喻模式,并对该关系下的俄语“加工类”动词的语义类型进行了划分。第四章探究了俄语“加工类”动词的举隅关系转喻。将举隅关系下的俄语“加工类”动词的认知模式分为整体代部分的转喻模式以及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模式。并将该关系下的俄语“加工类”动词的语义类型进行了划分。最后在结论中,从不同角度对本论文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转喻 “加工类”动词 认知模式 语义类型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35
【目录】:
- 摘要7-8
- РЕФЕРАТ8-10
- 绪论10-17
- 一、本课题研究对象及目的10
-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10-14
- (一)国内研究现状10-13
- (二)国外研究现状13-14
- 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14-15
- (一)理论意义14-15
- (二)实践价值15
- 四、本课题的语料来源15
- 五、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与手段15-16
- 六、本课题的创新之处16
- 注释16-17
- 第一章 相关理论概述17-30
- 一、转喻的界定17-21
- (一)修辞学视角17-18
- (二)语义学视角18-19
- (三)认知语言学视角19-21
- 二、转喻形成的基础21-23
- (一)体验基础21-22
- (二)心理基础22-23
- 三、转喻和隐喻的关联与差异23-26
- (一)关联23-24
- (二)差异24-26
- 四、动词转喻的特征26-28
- (一)动词转喻受语义配价交际地位的影响26-27
- (二)动词转喻受题元结构的影响27
- (三)动词转喻发生在概念层面27-28
- 本章小结28
- 注释28-30
- 第二章 俄语“加工类”动词的界定与分类30-43
- 一、俄语“加工类”动词的界定30-32
- 二、俄语“加工类”动词的分类32-35
- 三、俄语“加工类”动词的语义分析35-41
- (一)摩擦方式类35-36
- (二)按压方式类36-38
- (三)缝、钉、钻方式类38
- (四)涂抹方式类38-39
- (五)切割方式类39-40
- (六)提取方式类40-41
- (七)粉粹方式类41
- 本章小结41
- 注释41-43
- 第三章 俄语“加工类”动词的因果关系转喻43-49
- 一、俄语“加工类”动词因果关系的转喻认知生成模式43-44
- (一)目的域包含始源域的转喻模式43-44
- (二)始源域包含目的域的转喻模式44
- 二、俄语“加工类”动词因果关系的转喻语义类型划分44-47
- (一)行为作用于原料→行为作用于产品45-46
- (二)行为作用于作用面→在作用面上产生一定结果46
- (三)行为作用于作用面→以这种方式在作用面上消除46-47
- 本章小结47
- 注释47-49
- 第四章 俄语“加工类”动词的举隅关系转喻49-55
- 一、俄语“加工类”动词举隅关系的转喻认知生成模式49-52
- (一)整体代部分的转喻模式49-50
- (二)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模式50-52
- 二、俄语“加工类”动词举隅关系的转喻语义类型划分52-54
- (一)行为作用于人体局部→作用于人52-53
- (二)行为作用于物体局部→作用于整个物体53-54
- 本章小结54
- 注释54-55
- 结论55-57
- 参考文献57-6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1-62
- 致谢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盛桓;;转喻与分类逻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2期
2 何爱晶;;从修辞到认知:国内转喻研究综述[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02期
3 杨凤平;;原型理论框架下的转喻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庄冬伟;;转喻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2009年08期
5 王冬梅;;情感表达中的隐喻及转喻[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孙亚;;转喻的原型观[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吴淑琼;文旭;;《语法中的转喻和隐喻》评介[J];现代外语;2010年04期
8 姜占好;陶源;;逻辑转喻说略[J];外语研究;2010年05期
9 程琪龙;;转喻种种[J];外语教学;2010年03期
10 卢卫中;;转喻的理解与翻译[J];中国翻译;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胡婷;;转喻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晋小涵;齐振海;;“脸、面”词语的转喻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王梦岚;;汉语中“火”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孙志农;;论语篇连贯的转喻机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董秀芳;;领属转喻与汉语的句法和语篇[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9 胡婷;;试论转喻思维在汉英语言形式中的异同[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丽亚;翻译亦是学术:读《转喻:从修辞格到虚构》[N];中华读书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方芳;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3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4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周福娟;指称转喻:词汇语义的认知途径[D];苏州大学;2009年
6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勇;《论语》英译的转喻视角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肖燕;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D];西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磊;转喻意义的语义特征[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厉梅;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转喻[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任伟萌;“着”字构式的转喻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4 王改平;呼和浩特方言中詈骂词的隐喻和转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5 于菲;英语V-TIME-away构式的选择限制与转喻识解[D];西南大学;2015年
6 陶晓花;语用转喻标记等效值视角下言外转喻翻译[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7 赵立喜;莫言小说《丰乳肥臀》中的转喻机制及其翻译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8 宋义;基于语料库的汉英词“脚/foot”的认知隐转喻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庚;《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的转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10 罗敏;隐喻/转喻提高英语多义词教学实效的实证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俄语“加工类”动词转喻的认知语义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48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324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