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交流过程中的和汉互译尝试
发布时间:2017-10-27 16:03
本文关键词:诗歌交流过程中的和汉互译尝试
【摘要】: 《新撰万叶集》(以下简称为“本集”)是一本编撰于日本平安时代的和汉诗歌集。该书采用在每首和歌之后附加一首汉诗与之对照的独特形式,可谓是中日和汉文学交流史上最有价值的例证之一。自古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本集”的汉诗乃是对和歌的一种汉译,但后来又屡屡有人认为该汉译手法相当拙劣,甚至质疑说是否可以称之为“翻译”。然而,我们在探讨“本集”中和歌与汉诗的对应关系时,只要看“本集”编撰所处时代的特殊性以及翻译的特点、尤其是诗歌翻译的特性,我们就不得不认同“本集”中的和歌与汉诗明显是属于翻译行为范畴的。 本篇论文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序论,讲述笔者研究“本集”和歌与汉诗对应关系的原因和目的。 第二部分论述对“本集”中和歌与汉诗的对应关系的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方法。现阶段存在“翻译论”、“解释论”、“对照论”三种观点,后两者尤其具有说服力。然而,如果我们把“解释论”视为诗歌翻译的方法之一,把“对照论”视作与诗歌翻译的形式应用密切相关时,那么这两者均属于广义上的“翻译”范畴,其“翻译”的印迹始终难以磨灭。 第三部分详细探讨“本集”和歌与汉诗的对应关系,由三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介绍了“本集”的编撰背景也即日本平安时代和汉文学的各自发展、交融的情况。第二章一面探讨了“本集”和歌与汉诗的各种对应情形,一面论述了各种对应中蕴含的翻译要素。本文在著名诗歌翻译家许渊冲主张的“三化论”(即等化、浅化、深化)的理论基础上加以发挥,提出一个新的“三化论”,即“等化”、“深化”与“异化”。该部分细分为三节。 第一节论述“等化”式对应及其具体体现。“等化”式对应近似于西方翻译理论中的“等值”翻译,通常表现为译文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基本完整地再现了原文。笔者通过列举“本集”中的实例,分析了“等化”在“本集”中分别体现为:①形式与内容大致全面对应方式、②形式大半对应且内容完全对应方式、③形式与内容部分对应方式。 第二节论述“深化”式对应及其具体体现。“深化”式对应意指将原文所含语言、文化的信息借助译文明示的方法,在“本集”中具体表现为语言使用上的“深化”表达、不同文学意象的“深化”表达、文化信息的“深化”表达等三个方面。 第三节论述“异化”式的对应及其具体体现。所谓的“异化”式对应是指在翻译时保持译语自身特色并发挥其优势,从而再创作出富有新意的译文。在“本集”中,主要从素材相通的“异化”表达、基本构思一致的“异化”表达以及置于汉诗世界之扩展主题的“异化”表达这三方面体现了“异化”式对应。 第三章从翻译的瓶颈及其本质角度进行探讨。虽然“翻译”过程中困难不乏少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可译的翻译困境将得以改善,事实上这种可能性处处存在。换言之,翻译具有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历史性等五大本质。 第四部分是文章的总结和今后的研究课题。《新撰万叶集》采取和歌与汉诗对照编排的特殊编撰方式,是特殊时代的特别产物。对于“本集”的和歌与汉诗,其诗歌翻译是否可行的问题以及作品自身存在的诸多矛盾等问题,至今一直争论不休。本文从“解释论”、“对照论”均属于“翻译”范畴这一论点考虑,认为“本集”的和歌与汉诗的关系可以最终归结到“翻译论”。我们不得不承认对“本集”中的和歌与汉诗的对应方式还有许多认识不足的地方,还有和汉文学表达方式的不同在“本集”中是如何得以处理的,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又该如何认识其处理方式等等,这些都应当作为今后的研究课题继续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和歌 汉诗 诗歌翻译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313;H36
【目录】:
- 摘要7-13
- 1.ほじめに13-14
- 2.先行研究及び本稿の立X414-18
- 2.1 先行研究について14-16
- 2.1.1 翻,
本文编号:11041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104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