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格式反身句—关于主语与宾语为整体与部分关系的他动句
本文关键词:对格式反身句—关于主语与宾语为整体与部分关系的他动句
更多相关文章: 对格型反身句 动作主体 使令主体 关联性 直接被动
【摘要】: 反身句具备他动词句的表现形式“ヲ格(宾语)+他动词”,但是它与典型的他动词相比,具有其不同的特征。 学者仁田、高桥、工藤等曾就反身动词、反身句等进行过研究。但前人还未曾以主语部分名词和宾语部分名词形成整体和部分关系的他动句为研究对象展开过详细研究。因此笔者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着就该类他动词句进行考察。由于主语部分名词和宾语部分名词形成整体和部分关系的他动句的结构为“主语+宾语+谓语”,本稿中将该类反身句称为“对格型反身句”。 笔者首先通过考察中日互译语料库中所收集的对格型反身句式,发现具有相同句子结构的对格型反身句却存在着不同的语义,于是尝试着将对格型反身句式按照其语义分为四大类,并归纳出各类反身句式的不同特征。第一类对格型反身句式具有能动性。主语既是动作主体也是体验主体,动作结果有的引起主客体变化,也有的不引起主客体变化。第二类具有使令性。主语既是体验主体,也是使令主体,该类句式中必然存在实际动作主体,且实际动作主体为专业人员的情况居多。第三类具有被动性,,主体由于受到外部的作用或刺激,状态发生变化。而引起主体发生变化的外部作用或刺激往往在句中得以明示或暗示。第四类具有自发性,主体是自发的动作主体,用于植物以及自然现象的描写比较多。 然后笔者参照分类结果,试着用图示归纳出了对格式反身句其反身性的不同实现方式。 接着经过分析发现对格型反身句揭示了反身态与能动态、使令态、被动态、自发态的关联性以及能动与使令、使令与被动、能动与被动、被动与自发的关联。 最后笔者考察了对格型反身句的直接被动的情况,得出日语对格型反身句没有与之对应的直接被动句,但是汉语对格型反身句有对应的直接被动句的结论。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H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佳;;浅析日语可能表现[J];商品与质量;2011年S6期
2 卢万才;;自谦语Ⅰ的种类(一)[J];日语知识;2011年08期
3 张志峰;;商务英语的翻译技巧[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7期
4 王忻;;识解与中国日语学习者“态”范畴偏误[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年04期
5 何琴;;试析「墜怤ごす」与「墜逃す」的语义异同[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6 邱晓玫;;有对自动词与有对他动词可能态的用法差异[J];文学教育(下);2011年08期
7 申芳;;现代汉语体貌的相关问题述评[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8期
8 段力;;小议汉日被动句差异[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6期
9 邹维;;从被动语态看日语的暧昧性[J];青春岁月;2011年18期
10 郑丹青;;日语形容词移动研究述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晓东;;“交费”与“缴费”[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黄景爱;;浅析日语授受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片成男;;故事的可信性与讲述风格的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吕继增;;安全文化中“有关劳动者利益”的补强事项[A];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许小星;亢世勇;;补语语义指向的制约因素[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6 周领顺;;汉语运动域运动动词(词元)的疆域和框架图景[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陈咪咪;;浅析日语自他动词使用的语用意识[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潘泰;现代汉语移动义动词的句法语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任海兵;非特定人自然的人体动作识别[D];清华大学;2003年
3 王丹;现代日语可能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彬;对格式反身句—关于主语与宾语为整体与部分关系的他动句[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7年
2 娄亚民;论日语的目的表现[D];湖南大学;2005年
3 栗霞;关于带ヲ格名词词组的移动动词句[D];吉林大学;2007年
4 杨晖;关于“(お)互ぃに+Vする”结构的考察[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赵宁;“V不得”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峰;日中移动动词的比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7 林珊珊;从认知的角度解析“取る”的语义特征[D];黑龙江大学;2009年
8 孙伟;一个以动作状态为中心的数字权限表达模型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9 由扬;论动词构成的修饰语[D];黑龙江大学;2008年
10 缪韵笛;现代汉语“V上去”与“V起来”的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888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188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