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中日两国隐语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6 21:07

  本文关键词:中日两国隐语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隐语 造词法 符牒 比较


【摘要】:在人类的语言文化中,几乎各种语言都存在使用隐语的历史或现实。不同时代、不同群体之间使用的隐语,都与其时代和群体的文化背景有着深厚的关联。隐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是在某个特殊群体内部所使用的语言。它虽然产生于特定的群体内部,但当其在社会上流行之后,一些词语逐渐被大众所接受,进而失去了保密性而成为了一般用语。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现象的隐语,其使用与传承是现实社会语言生活的需要。在中日两国语言文化研究领域中,均有多位学者致力于隐语文化的研究,然而关于中日两国之间隐语文化比较研究的文献却不是很多。因此,本文以中、日两国的隐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隐语形成的原因、造语法等方面的分析,再以商业用隐语为例,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探索中日两国隐语文化的异同点,以期对中日两国语言文化交流有所帮助。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36;H13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婷;;比喻造词法类型小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2 栗臻;;汉语造词法研究综述[J];怀化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蔡静;;简论汉语造词法研究流变[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年09期

4 马连湘;从《世说新语》复合词的结构方式看汉语造词法在中古的发展[J];东疆学刊;2001年03期

5 袁庆德;早期汉语造词法新探[J];殷都学刊;2002年01期

6 苏妍;小议改革开放以来的造词法[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李忠初;汉语隐喻造词法的系统性特点[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8 郭楚江,周健;类推造词法对词义的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9 侯昌硕;;台港汉语中的修辞造词法[J];兰州学刊;2006年03期

10 张雪丽;;洪洞方言比喻造词法[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锡彭;构词法和造词法[N];语言文字周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烨;支谶译经“构词法”及“造词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姣;造词法知识在对外汉语词语讲析中的运用[D];新疆大学;2015年

2 胡羽华;中日两国隐语比较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6年

3 伊兴荣;从《新华新词语词典》看新词语造词法[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4 肖文郁;古汉语双音节词修辞学造词法初探[D];扬州大学;2009年

5 杨艳庆;中草药命名管窥[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6 栗臻;现代汉语新词语造词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陈文鹏;《释名》所见古代造词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吕珊莉;昵称词语概说[D];天津大学;2007年

9 高琳娜;近五年汉语新词语造词法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10 寻之静;汉语网络词语修辞造词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936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1936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3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