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影响日语人体词惯用语意义的主要因素

发布时间:2017-12-18 11:34

  本文关键词:影响日语人体词惯用语意义的主要因素


  更多相关文章: 人体词惯用语 字面意义 隐喻 转喻 语境


【摘要】:认知语义学认为,惯用语的惯用意义与其构成要素意义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其来源是有理据的。在人体词惯用语中,作为中心词的人体词的意义以及惯用语的字面意义在隐喻和转喻思维的作用下,以不同方式发生了语义扩展,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惯用语意义的构建。语境作为语言理解的重要因素,对于正确选择惯用语的意义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理解人体词惯用语的意义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从而准确把握其意义。
【作者单位】: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欧亚语系;
【分类号】:H36
【正文快照】: 0.引言认知语义学认为,惯用语的惯用意义与其构成要素意义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无论其惯用意义与字面意义的差异有多大,但其来源必定是有理据的。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认为日语人体词惯用语构成要素的字面意义作为惯用语意义理解的基础和起点,同样参与了惯用语意义的构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佘贤君;惯用语理解的心理机制[J];心理学动态;1997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陆;;典故的认知机理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鞠红;;低调陈述:基于隐喻及转喻的认知语言学诠释[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张佳易;;概念整合理论在英汉新词意义建构中的解释力[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洪丽;;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王霜梅;汉语定中短语转喻探微[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6 邓敏;;网络语言中的转喻现象[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2期

7 张辉;杨波;;认知组构语义学与比喻语言字面义及非字面义的区别[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李昱;崔桂珍;;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9 李贵垓;;隐喻与转喻在惯用语形成中的作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10 潘晓柒;;熟语隐喻在现代体育运动中的运用[J];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3 皇甫素飞;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谌莉文;口译思维过程中的意义协商概念整合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祁世明;当代汉语变异的概念整合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尹丕安;R-A-C-C架构:《圣经》隐喻阐释的语用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徐涛;词汇函数的理论与应用[D];黑龙江大学;2011年

8 王欣;英汉借词范畴化认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叶琳;英汉习语理解模式及使用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彭文钊;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释义性研究:理论与方法[D];黑龙江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忠萍;俄汉语比喻成语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青云;英语情感习语:认知语言观[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梁千;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等级划分的研究和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崔素玲;矛盾修饰法的认知分析[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薇;俄汉语中带成素“pyka”的成语对比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6 张国微;汉语典故性成语的隐喻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7 钟立婉;人体部位习语的认知转喻分析[D];西华大学;2011年

8 张萌;移就辞格的构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董明媛;英汉天气习语隐喻的对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宋洁;俄语熟语的语义特点及其翻译[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志高;隐喻语言理解的语用和心理语言学阐释[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陈嘉映;说隐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傅文萍;;从言语行为理论看口语中隐喻的语用功能[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10期

4 陈培珊;;会话中的隐喻浅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5 刘振前,霍兴花;日常语言的隐喻化特征与认知[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陈向荣;;隐喻语用功能探究[J];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管建明;隐喻意义的语用解释[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8 贾红光;隐喻的现象与本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赵长英;浅谈隐喻的认知与文化[J];北方经贸;2002年05期

10 潘红;隐喻的语用和认知解读[J];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蓝越群;;隐喻视角下的习语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陈英敏;高峰强;;隐喻及其在心理治疗中的意义[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田浩;;心理学概念的界定:从抽象化到语境化[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宋红岭;;“身体”何谓——身体美学理论探讨之一[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孟维杰;;论心理学隐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高航;;温度的概念隐喻:汉语语料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赵宗金;;从“灵魂”到“心理”——心理学方法论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徐玲;;从关联理论看英汉隐喻差异引起的交际失误[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刘扬锦;;语言的共性研究——英汉语“上”、“下”方位隐喻所反映的语言共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张迪;李福印;;体验性假说:来自汉语颜色词语的验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沛;隐喻:比较研究的基本方法[N];中华读书报;2000年

2 王东声;动荡的想象与浪漫的隐喻[N];美术报;2002年

3 采访者:杨心一(美国康奈尔大学艺术史博士) 受访者:邱志杰(长征计划策划人);走在长征的隐喻里[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4 田北(记者);一段走完的旅行中的两个隐喻[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5 邯郸市第七中学 门娟;成语学习三忌[N];邯郸日报;2008年

6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学者 叶海林;印度洗不掉的疑虑[N];东方早报;2007年

7 记者 俞嘉骏;“民工”称呼可休矣[N];组织人事报;2003年

8 李森;寻找失去的生活[N];黑龙江日报;2000年

9 张迎春;广告请别“一丝不挂”[N];经理日报;2005年

10 毛亚庆(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基础教育应给孩子奠定什么基础[N];中国教育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洪刚;外语教学中引入隐喻对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与思维模式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小玲;夏目漱石与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3 范爱贤;汉语言隐喻特质[D];山东大学;2005年

4 贺天平;量子力学模态解释及其方法论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5 程亚丽;从晚清到五四:女性身体的现代想象、建构与叙事[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宗守云;集合量词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郑敏惠;古代书画审美语素“气”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邱斌;古今汉语方位词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朱茜;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能”的多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绍琦;右侧大脑半球参与汉语成语加工的脑机制[D];汕头大学;2007年

2 周娟;《国风》中的隐喻运用和《诗集传》中的隐喻解释[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孟庆亮;隐喻:通向未知域的桥梁[D];东华大学;2005年

4 许們;《庄子》隐喻、转喻造词的认知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5 彭玉康;现代汉语通感的句法、语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龙帅;英语隐喻的语言学探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周琳;英汉名动转用的认知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8 李素峰;英汉报纸新闻标题中的隐喻对比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9 丁薇;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相关问题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鹏;奥基弗绘画艺术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040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3040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c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