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关于汉语复合词和日语复合词

发布时间:2017-12-21 09:15

  本文关键词:关于汉语复合词和日语复合词 出处:《吉林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关于 汉语 复合 日语


【摘要】: 公元四、五世纪,汉字作为正式的文字材料传入日本。公元十世纪,日本人借用汉字的字形与注音,在万叶假名的基础上,创造了日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文字体系。可以说假名和汉字的共存是中日语言结合的产物和杰作。汉字的传入对日语词汇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么,中日语言在词汇方面存在着哪些异同呢? 复合词因其数量多、种类丰富、比率大等原因,在中日词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复合词的存在是生动、明确表达复杂事物的前提。动词是表示行为、动作的词,作为谓语使用,在句中占有核心地位。因此,本文选定以“动词+动词”型复合词为研究对象,将汉语的“动词+动词”型复合词与日语的“动词+动词”型复合词进行对比,从中日学者对复合词的研究、复合词的音声现象、复合词的词性、复合词前?后项语素之间的意义关系、复合词概念意义和前?后项语素概念意义的关系等五个方面,探明中日“动词+动词”型复合词的异同。 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中日复合语的定义和种类 本文首先列举了《辞海》《简明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概论》中汉语复合词的定义。其次,从复合词形态、复合语素的性质、复合语素的词性等三方面对汉语复合词进行了分类。接下来介绍了《广辞苑》《国语辞典》《广辞林》中复合词的定义和渡边实、阪仓笃义、玉村文郎等学者对复合词所下的定义。最后列举了中田祝夫、玉村文郎等人对日语复合词种类的论述。 二中日“动词+动词”型复合词的对照研究 1.中日学者的对照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H36;H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贵民苑;中日学者联合考察贵州傩文化[J];民俗研究;1999年03期

2 ;中日学者侗族文化联合考察剪影[J];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01期

3 郭孟秀;中日学者合作调查黑龙江现存满语[J];满语研究;2000年02期

4 张劲松;中日学者联合考察“跳古堂”[J];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03期

5 李学竹;筱洲;;2010年中日学者藏学论坛在京召开[J];中国藏学;2011年01期

6 ;中国新时期文学中日学者对话会剪影[J];南方文坛;1997年05期

7 赵永强;对罪恶的认证——中日学者随侵华老兵实地考察记[J];山西档案;2002年03期

8 ;中日学者在上海举行《文心雕龙》学术讨论会[J];文艺理论研究;1985年01期

9 ;中日学者“清入关前史”学术讨论会在长春召开[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5期

10 白烨;中国新时期文学 中日学者对话会在京举行[J];南方文坛;199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铁凤;;俄语口语截短复合词研究[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蒋雪;;现代汉语连动式复合词释义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林华东;;从闽南话复合词“同素异序”现象论汉语的类型学特征[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乃文;;说大型英汉词典编纂中的新趋向[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李树兰;;满文藻饰词研究[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C];1991年

6 张斌华;;浅谈盐城地名的构词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吴光华;;《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编纂的回顾与展望[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8 许小颖;李雅;陶建华;;汉语三字“去+去+去”组重音规则的初步试验[A];中国声学学会2009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9]论文集[C];2009年

9 阎福善;;宋钱的版别和对钱[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四辑[C];2002年

10 林华东;;从闽南话复合词“同素异序”现象论汉语的类型学特征[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可喜;中日学者藤根中提取消炎物[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2 张可喜;中日学者从雷公藤中分离出消炎物质[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3 记者 张可喜;中日学者发明食糖减肥法[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4 本报记者  夏峰;中日学者建言汇改借鉴日本经验[N];上海证券报;2006年

5 海儿;让古老艺术焕发青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6 李驰;比较·交流·借鉴[N];中国保险报;2001年

7 张茧邋通讯员 孙岳兵 何君;中日学者在湘研讨池田大作思想[N];湖南日报;2007年

8 日立;中日学者共同研讨东亚近代哲学[N];光明日报;2002年

9 陈四四邋实习生 李小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N];四川日报;2007年

10 记者陈丰报;中日学者高度关注尼雅考古成果[N];新疆日报(汉);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轶;情感类同义词素并列式复合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颜红菊;现代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闫从发;基于《汉语大词典》语料库的时代汉语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周星;关于现代日语名词若干问题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杨梅;现代汉语合成词构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唐德正;《晏子春秋》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刘晓然;双音短语的词汇化[D];四川大学;2007年

8 王洁;区域变异与互动视角下的华语新词新义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9 赵燕珍;赵庄白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刘文正;《太平经》动词及相关基本句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巍;关于汉语复合词和日语复合词[D];吉林大学;2006年

2 李鹏飞;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名名复合词的语义分析[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3 周莎;身体复合词的语义分析[D];北京大学;2011年

4 武丽艳;英语名名复合词的认知语义阐释[D];山东财经大学;2013年

5 王卫侠;英语隐转喻名名复合词的内部语义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陈飞;英语新古典准复合词的形态学考察[D];宁波大学;2010年

7 朱佳蕾;形态句法界面:汉语动名复合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王菊慧;新词复合词构词特征[D];燕山大学;2012年

9 曹洁;关于“和制外来语”语构成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王贵英;现代汉语连动型、兼语型复合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155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3155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8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