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介与出版的双重过滤和诠释——谈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的传播
本文关键词: 莫言 日本 译介 出版 出处:《出版科学》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当代文学承担着"描述中国和对话世界"的责任。追溯中国著名作家莫言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历程,可发现日本翻译界和出版界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日本译介和出版莫言的文学作品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最初学者于杂志进行作品介绍,至译介后进行诘责,再到著名学者的力捧和推介;从特定出版社的参与,到后期大型综合出版社的介入,莫言作品数十年间在日本的传播走过了由试水、质疑到接受、认同的曲折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对莫言作品的译介和出版逐渐呈现译介书目最多、销售量巨大、译作载体高权威性和高学术性等特征。从这一角度来说,从译介和出版两个层面深入探讨莫言作品在日本近30年的传播情况,对于研究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之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bears the responsibility of "describing China and the world of dialogue".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Japanese translation and publishing circle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Japanese transl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Mo Yan's literary works, which began in 1980s and was first introduced by scholars in magazines. After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the author accuses them, and then introduces them to famous scholars. From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specific publishing house to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later large-scale comprehensive publishing house, the dissemination of Mo Yan's works in Japan for several decades has gone through a tortuous course from water testing, questioning to acceptance and identification. In this process. The transl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Mo Yan's works gradually presents the features of most translated bibliography, huge sales volume, high authoritativeness and academic translation carrier, etc.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be into the dissemination of Mo Yan's works in Japan in the past 30 year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ranslation and public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the course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owards the world.
【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YBB037)研究成果
【分类号】:G239.1;H36;I046
【正文快照】: 在很多人的意识中,若中国当代文学承担着“描述中国和对话世界”的责任,那么,与中国共同走过上千年文化交流历程的日本则是中国当代文学最为重要的对外展示平台。在这一展示过程中,中国当代文学经由翻译和出版来实现向世界言说中国的目标。从这一角度来说,探视中国当代文学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宾忠;;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J];长江学术;2006年02期
2 朱宾忠;於可训;;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J];世界文学评论;2007年01期
3 黄云香;;聆听作家莫言的讲座[J];当代工人(C版);2012年06期
4 温伟;;莫言与福克纳小说的恶人形象比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温伟;;莫言与福克纳小说的女性形象比较[J];电影评介;2007年04期
6 温伟;;莫言与福克纳创作流变论[J];理论月刊;2007年02期
7 李会学;;返乡之路——评《跨越时空的对话: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03期
8 温伟;;“恶”的狂欢——莫言与福克纳审恶小说探微[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张箭飞;;看得见的译者:葛浩文的莫言[J];粤海风;2013年01期
10 娄晓凯;;从源语小说到译入语小说的翻译与改写——关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思考[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志忠;;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评《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2 袁莉;;从莫言作品在法国的译介——谈中国文学的西方式生存[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文婧;莫言何必急着去大学当教授[N];中国商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舒晋瑜;莫言:文学走出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李景端;莫言获诺奖 翻译要加油[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姜小玲 施晨露;莫言得奖,翻译有功[N];解放日报;2012年
5 刘莎莎;莫言获奖折射我国文学翻译暗淡现状[N];济南日报;2012年
6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师 王永钦;从莫言获奖看经济学与文学的相通性[N];东方早报;2012年
7 本报特约记者 许方;莫言获奖及其作品的翻译[N];中华读书报;2013年
8 钟志清;跨文化之间的对话[N];文学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汪瑞林;用不同方式追寻真理[N];中国教育报;2013年
10 俄罗斯汉学家 圣彼得堡文学出版社总编辑 叶果夫;译莫言作品 看中国文学[N];人民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宾忠;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路宇;安德烈·勒菲弗尔改写理论观照下莫言作品的英译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2 周丽;An(?)lisis De La Transposici(?)n Cultural En La Traducci(?)n De La Novela Rana En Espa(?)ol[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5年
3 侯雪;莫言作品中异域文化因素的日译手法分析[D];厦门大学;2015年
4 王榆;[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5 张晓琴;[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5年
6 袁冰灵;改写理论视阈下葛浩文版《丰乳肥臀》的英译[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7 苑亚楠;翻译补偿策略下的《蛙》日文译本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8 王涔菲;“种子移植”理论视角下葛浩文《红高粱家族》译本翻译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9 张园园;莫言作品在韩国的译介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10 董梅;莫言文学在韩国的流传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754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475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