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中日量词对比

发布时间:2018-01-30 00:02

  本文关键词: 量词 认知语言学 范畴 转喻 意象图式 出处:《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中日交流源远流长,众所周知,日语中的汉字由中国传入,历经变化与创新。现在日语中的汉字与中文汉字既有形同义同的汉字也有形同义异的汉字,这给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惑,其中就包括量词的使用。中日量词使用既有共通点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常常给日语学习者造成困惑。因此本文选取对于日语学习中易错且使用频率高的量词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中日量词进行科学地对比分析研究。并以此窥探中日文化背景及思考方式的特点及差异。便于学习者更深入地了解日语量词的使用方法及中日文化。 认知语言学是近年来研究中备受关注的将认知与语言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对量词的研究层出不穷,主要基于从语义等本体出发的静态研究,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对个体量词进行研究。一、利用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的原型理论,进行量词的形式类研究。主要关注如何对量词进行分类。二、意象及意象图式探讨量词的分布及语义引申等问题。三、从隐喻认知模式的角度出发对中日量词的对比研究。四、语义范畴和语义特征的角度对量词进行探讨。中日量词的对比研究前期集中于对量词的语义类别等静态研究,主要从静态的角度出发。但随着西方理论学的发展与完善,我们不得不将注意力转向运用西方理论学来进行动态研究。而其中相对发展迅速的认知语言学尤为受人瞩目。 本研究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及范畴化理论对中量词进行了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首先结合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与隐喻理论对中日量词进行深入对比,然后结合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及意象图式理论对中日量词使用特点进行具象图式化。为了更加客观地将中日动物类量词的使用特征与中日民族文化观念相结合,本文总结出仅日语中有的量词与仅中文中有的量词,以此更深入地探讨中日量词的使用与各自文化的关系。 由于日语中的量词大量来自中文汉字,所以我们通常认为日语量词远不如中文量词丰富,且容易掌握。其实,作为岛国的日本动物类量词,尤其是海洋类的动物类量词尤其繁多。并且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像机器狗、机器猫等这样的智能型动物又该用怎样的量词来对其进行度量呢。本稿基于以上问题,将研究对象动物类进行如下分类。首先将动物类分为陆地类动物和海洋类动物;其次,将陆地类动物又分为有生命的动物和机器类的动物。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比较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指出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对日语量词的误解,以及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并且对比较语言学及中日量词特征研究方面也有一定的意义。 在第一章中,笔者阐述了该论文研究的动机与目的,并且介绍了研究的对象、用例收集的方法与本论文研究的方法。其次介绍了关于中日量词研究的先行研究,在先行研究中分别总结了先行研究者对中日量词进行的定义与分类。在先行研究中,介绍了中文量词的品词确立主要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量词作为名词的下属分类;第二阶段是被分在各种词类下;第三阶段为作为独立的一类品词确立下来。量词的分类方式主要为:多标准分类方式、度量衡和非度量衡量词、分布特征分类、表量的语音形式分类、以及物量与动量的二分法。关于中日量词的比较研究的先行研究也进行了总结,最后纵观了最近几年各学者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中日量词进行的对比研究。 在第二章中,介绍了本论文的理论基础即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是将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学科。认知语言学中主要的概念有范畴与范畴化,转喻与隐喻,意向图式及象似性等。范畴是表示静态的概念,是包含外延与内包的一种事物范围。而范畴化则是表示动态的变化,是对区分范畴方法的认知过程。转喻是用事物显著的特征或事物的一部分来指代整体,是类似于汉语借代的一种修辞格。隐喻简单来说就是借用一种事物或概念来暗喻另一种事物或概念的修辞格。意象图式是人们为了更加具体地理解外部世界以具体的经验为基础形成的认知图式。象似性则是指事物的多个定义之间的关联性。 在第三章中,从范畴及范畴化的角度出发对中日量词进行了分类。首先将中日量词分为海洋类量词和陆地类量词。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为形状型量词、动状型量词、代替型量词、辅助型量词及通用型量词。形状型量词主要指能呈现事物外观形状的量词,例如:条、枚、本等。动状型量词指表示动作所产生的结果和状态,例如:卷、束等。替代型量词主要指借用物体最具特征性部分指代整体,例如:头、尾、口等。补助型量词指以事物或动作所依赖的工具、时间、场所等量词,例如:杯、皿、桶等。通用型量词指能修饰范畴内的几乎所有对象,例如:个等。最后再将中日海洋类量词及陆地类量词分类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并总结出各自的特征。 在第四章中,从比喻、意象及意象图式角度出发研究中日量词。本章从隐喻和转喻的角度出发对中日量词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主要基于第三章的量词分类结果,将中日量词中能体现转喻的一类量词进行简单的分析研究,总结出中日代替型量词都是转喻中部分——整体的代表例。从意象和意象图式的角度来分析量词分类的特征,可以总结出形状型量词能体现人们思考方式具有客观性及直观性。而动状型量词则能体现出人们思考方式的间接性和主观性。代替型量词则能反映出人们在选词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概括性及集中性。补助型量词的特点为能反映人们在选词过程中思维的关联性与创造性。因为表示直观性和客观性的形状量词及表示间接性和主观性的动状量词的日语要多过中文,所以可以看出在这方面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比中国人更直接且主观性更强。另一方面,因为表示概括性与集中性的代替型量词的中文比日语多,所以在这方面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比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更具概括性与集中性。 在第五章中,对中日量词与文化背景的关系进行了总结。本章主要列举并分析了中文特有的量词和日语特有的量词分别反映出来的中日文化。总的来说日语海洋类量词要多于中文海洋类量词。日语海洋类特有的量词主要有匹、筋、本、粒、尺、把、串、连、切、节、栅、たき、喉、腹、杯又はv谩⒍ ⒚蟆⑹⒄邸⒘⒚丁ⅳ窑趣长搿ⅴ靴伐薄ⅳ饯瑜艿取6形暮Q罄嗵赜辛看式鲇兄弧⒚丁洹S纱丝杉,

本文编号:14747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4747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7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