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狗”的语义变迁
本文关键词: 天狗 语言文化 语义变迁 古典资料 出处:《长春工业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本论文对日本天狗的语义进行了考察。语言与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和文化是不能分离开来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反映着文化。要对语言的语义进行研究的话,就必然会涉及到历史和文化。因为语义蕴含在历史和文化之中。对语义进行考察,就必然要追溯历史与文化。 对于日本人来说天狗是十分熟悉的想象之中的妖怪。天狗是日本所特有的妖怪,是日本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天狗”一词有着几个不同的意思,例如妖怪、山神以及天狗的引申义傲慢等。最开始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天狗,是怎样被日本人接受的,有必要进行历史解读。“天狗”一词大量出现在古典中,本文重点分析考察了上代至近世时期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天狗,因为这一时期是天狗语义发生变化较为明显的时期,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而到了近代之后天狗的形象及语义基本定型,本文简单的对现在的天狗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本论文在已有的民俗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实证调查的方法对《日本书纪》《源氏物语》《宇津保物语》《今昔物语》《保元物语》《平家物语》等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天狗进行调查,根据天狗的语义进行分类与考察,分析天狗不同的语义,同时又对“天狗”的语义扩张进行分析。进而探求天狗语义生成及变化的原因。 本论文主要由六章构成,本文在第一章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在第二章至第五章对天狗的各个语义进行考察及分析,再此基础之上在第六章对天狗语义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第一,天狗的语义受到本国及周边文化(主要是中国文化)的影响,天狗最初由中国传入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所产生的偏差以及受到本国独特的文化(修验道)影响形成了日本特有的天狗。第二,天狗的形象对天狗的语义产生了影响。
[Abstract]: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emantics of the Japanese heavenly dog.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historical culture. Language and culture cannot be separated. Language is a part of culture. If we want to study the semantics of language, we must involve history and culture, because semantics is contained in history and culture. To the Japanese, Tiandou is a familiar imaginary monster. Tiandou is a unique genie in Japan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Japanese culture. The word "Tiandou" has several different meanings, such as a monster.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of how the Tiandou, introduced from China to Japan, was accepted by the Japanese. The term "Tiandou" appears in large numbers in the classical worl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eriod from the last generation to the modern period in literary works, because this period is a period of more obvious changes in the meaning of the dog. It has great research value. But after the modern days, the image and semantics of the dog are basically stereotyped, this paper simply introduces the present Tiandou.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existing folklore research. By using the method of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appearance of the dog in the literary works such as "Japanese Book of Letters" < the Genji Taurus > "Yujin Baoyao" > "the present and the past objects" > < the Baoyuan Taurus > "Pingjia Taurus" and other literary works. According to the semantic classificat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 Tiandou,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t semantics of the Tiandou, and analyzes the semantic expansion of the "Tiandou", and then probes into the causes of the generation and change of the semantic of the Tiandou. This thesis is mainly composed of six chapters.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is introduced, and in the second chapter to the 5th chapter, the various semantics of the dog a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th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semantic generation of Tiandou in Chapter 6th. Finally, the author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 the semantics of Tiandou is influenced by the national and surrounding culture (mainly Chinese culture). Tiangu was originally introduced into Japan from China. The deviation in absorbing foreign culture and the influence of its unique culture formed the unique Japanese Tiandou. Second. The image of heavenly dog has an effect on its semantics.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英;;人类学视野下保护语言多样性的几点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贡波扎西;;藏区地名命名法的特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3 裴文;语言流变过程状态的时空观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杨茜;外来词:异质文化传播和融汇的一面镜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姚兰英,金泽安;如何激发英语学习兴趣[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王茜;刘桂林;齐秀静;张俊艳;颉芳芳;;保定市新住区地名文化景观的形式与内涵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5期
7 杨怀增;;学习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启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8 王玲;;浅谈迷信与俗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9 翟丹;;浅谈大学英语交际能力培养中的文化导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10 李慧;;从音系学角度分析英汉词的音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倪建平;;中国在中亚的国家形象塑造:文化传播的视角[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吴姗姗;;《福州方言拼音字典》音系研究[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平忠;;中古以O啛R音由}0廔洪的雕散式音燮[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石梦婕;;文化翻译学建构新探——基于文化语义学的翻译学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恒;;从波普的“三个世界”理论看“萨丕尔——沃尔夫假说”[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杨自俭;;我们为什么倡导学习字本位理论(提纲)[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韦学纯;;历史音韵学和语言年代学视野的水汉民族渊源[A];水家学研究(五)——水家族文明[C];2010年
8 杨立川;;中华传播习俗与世纪之初的大众传播[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纪洁;;压胜钱及相关问题略论[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五辑)[C];2010年
10 周轶;;普通话儿化音的测试和培训对策[A];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淑敏;翻译的历史观—《独立宣言》中译本的历时共时比较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陈汉生;英国都铎王朝的语言与文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秋芝;口头表演与文化阐释[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杜凤梅;古齐鲁语声母系统构拟[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洪梅;中古入声韵在明清韵书中的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迎芬;乐亭大鼓的民俗性探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满蕾;东北方言数字词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顾铮;英汉比喻类颜色词语对比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姚雅宁;汉语“玉”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耿冰;“实现事件”结构词汇化模式的英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刘敏;《太平广记》中的鼠信仰探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程相晋;濮阳县方言语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孙花萍;对外汉语教学的惯用语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蒋作文;湘西民俗体育渊源、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810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481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