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语言中语气词的若干考察
本文选题:语气词 切入点:“兮” 出处:《日语学习与研究》1998年02期
[Abstract]:......
【作者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分类号】:H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岳洲;《伐檀》、《硕鼠》的语言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2 姜亮夫;巴黎所藏敦煌写本《道德经》残卷叙录(下)[J];云南社会科学;1981年03期
3 周奇文;择取遗产 融合新机——鲁迅旧体诗在艺术上受屈赋的影响举隅[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81年04期
4 刘骧;现代俄语中带语气词的口语结构[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5 张威廉;德语语气小品词[J];现代外语;1981年03期
6 高际平;;试论语气表达的礼貌性——论“语言美”之一[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7 孙也平;语气·语调·语气词[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8 陈海洋;试谈“何”字的语助词用法[J];求索;1982年03期
9 韩振峰;“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异释[J];社会科学辑刊;1982年03期
10 蔡镜浩;;谈辛弃疾词中的语气词[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晓玲;;俄语科技语体中的语气词[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2 传田章;;关于语气词——什么是“语气”[A];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3 邵敬敏;;“吧”字疑问句及其相关句式比较[A];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3年
4 郭春贵;;关于“了_3”的问题[A];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5 季恒铨;;对一个6岁儿童语词的分析[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6 杨爱姣;;《诗经》语言变异略论[A];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赵伯义;;《毛诗诂训传》解释连语说[A];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江立中;;从《风》到《骚》说“兮”字[A];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冯凌宇;;《诗经》特指疑问句探析[A];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周明初;;《诗毛氏传》“不(无)某,某也”训诂例辨析[A];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培泉;《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语法领域的又一部力作[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2 周月朋;“说”新闻对主持人的素质要求[N];中华新闻报;2001年
3 昌宁县珠街中学 殷铖君;两类“新词”不宜用[N];云南经济日报;2002年
4 许俏文;小学生不说“啊”“哇”出口成礼[N];广州日报;2003年
5 无锡南洋学院中文系秘计S011 丁文娟;在校大学生如何报考导游?[N];华东旅游报;2003年
6 朱学坤;用诗性语言撞击学生的心灵[N];中国教师报;2004年
7 林溪 李佩 通讯员 覃事孝;为失学孩子撑起一片蓝天[N];中国教师报;2004年
8 卢烈红;面对三千年前的语法[N];光明日报;2004年
9 魏薇;文言虚词———语文[N];天津日报;2004年
10 咸江南;阎连科:我的自由之梦在《受活》里[N];中华读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道流;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2 龙国富;姚秦汉译佛经助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彭兰玉;衡阳方言语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小峰;现代汉语语气词“吧”、“呢”、“啊”的话语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5 黄锦君;二程语录语法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6 周玉秀;《逸周书》的语言特点及其文献学价值[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孙汝建;语气和语气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1998年
8 郭婷婷;现代汉语疑问句的信息结构与功能类型[D];武汉大学;2005年
9 武振玉;两周金文词类研究(虚词篇)[D];吉林大学;2006年
10 高海洋;北京话常用词社会分层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峰;先秦常用语气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冯海珍;变换分析与汉语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 钱成慧;平阳话的疑问语气词[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4 杨家胜;现代俄语中的评价范畴[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范慧琴;山西定襄方言语气词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飞华;《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的语气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7 陈昌霞;射阳方言语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彦;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D];山西大学;2003年
9 弯淑萍;山西洪洞方言语气词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10 钱益军;儿童语言中的语气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533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653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