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视角审视中日婉曲话语的婉曲化
发布时间:2018-03-28 06:41
本文选题:中日 切入点:婉曲话语 出处:《东疆学刊》2017年04期
【摘要】:在中日语言表达中,美化、粉饰、回避、暗示、文明等婉曲话语非常多见,是普遍的表达现象。婉曲话语主要是为了避免引起听话人的反感、不满和不快,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交际或实现交际的语言表达形式之一。婉曲话语不仅出现在语言表达中,有时也出现在借助体态表达的非语言手段中。但语言和非语言婉曲表达很多时候是为了追求它的"真"实性,也就是说,说话人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话语对象、不同的话语内容而选择婉曲话语,这些婉曲话语有时是真实的,有时是不完全真实的。同时,婉曲话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是,我们都可以从婉曲话语求"真"来探讨中日两国婉曲话语的异同。
[Abstract]:In Chinese and Japanese language expressions, euphemism such as beautification, whitewash, avoidance, hinting and civilization is a common expression. Euphemism is mainly intended to avoid causing disgust, dissatisfaction and unhappiness among hearers. Euphemism is also one of the forms of language expression for better communication or communication. Euphemism not only occurs in language expression, Sometimes it also appears in non-verbal devices with the aid of body expression. But linguistic and non-verbal euphemism is often intended to pursue its "true" reality, that is, the speaker has different speech object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ituations. The euphemism discourse is sometimes true or not completely true. At the same time, euphemism discourse chang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but, We can explo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euphemism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from euphemism to truth.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基金】: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6GZYB51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16GYB032 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6JGXM-MS06 2015年度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5ZDXM15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GD14XWW06
【分类号】:H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术海;;话语交际与语境关系探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2 李延林;;试论汉英民族话语交际中的文化问题[J];铁道师院学报;1998年06期
3 李素杰;;谈日语初级阶段学生话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04期
4 付习涛;论话语层翻译的本质[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5 邹勇;;话语连贯的结构与层次[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杨玲;论话语意图的传递[J];云梦学刊;2001年06期
7 刘源甫;三类特殊话语重复形式及其信息生成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陈勇;论名词在话语交际距离中的效能[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9 李美霞;话语类型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11期
10 于善志;;外语学习中的话语得体[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夏俊杰;俄语话语词的语用功能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年
2 李文芳;预设与有效话语交际[D];河北大学;2013年
3 于融;俄语话语单位及其普遍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晓红;英汉话语跳脱的对比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751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675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