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汉日转折复句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4 06:07

  本文选题:转折复句 + 让步性转折句 ; 参考:《吉林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转折复句是复句的一个重要类别,不管汉语还是日语,转折复句都类型众多,语义复杂,因此,本文采用了日汉、汉日两个方向平行对比的方法,利用《中日对译语料库》从转折复句预期的性质、让步性转折句、突转句、意外转折句四个方面全面系统地对比了汉日转折复句的异同,具体分析了对应的条件。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目的、转折复句研究综述、研究对象、调查资料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从预期的层级、主观性期待和主体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转折复句中预期的特点,对比了汉日让步性转折句、突转句和意外转折句预期上的异同。汉日让步性转折句和突转句的预期相同点较多,让步性转折句都表示否定说话人的该然性预期,而突转句既可以否定说话人的预期,也可以表示否定说话人推测的听话人的预期,可以是该然性预期,也可以是可能性预期。汉日意外转折句否定的都是从前分句得出的该然性预期,都可以表达意外的心情,但意外的主体不同,汉语既可以表示说话人的意外,也可以表示说话人推测的听话人的意外,而日语只能表示说话人的意外。第三章对比汉日让步性转折句,首先考察了让步性转折句的性质和分类,然后具体分析了汉语“虽”和日语转折复句的对应,「にもかかわらず」「とはいえ」「ものの」和汉语转折复句的对应,最后从语义条件、汉日互译两个方面对比了汉日让步性转折句的异同,总结出汉日让步性转折句译成目的语不同句式的条件。我们根据分句间语义关系和发话意图将让步性转折句分成了四种类型,汉语的让步性转折句“虽”是全能型,「にもかかわらず」属于反因果现象描写型,「とはいえ」属于反因果观点表达型,「ものの」属于和自己不同观点对立的观点表达型。「にもかかわらず」「とはいえ」译成汉语让步性转折句“虽”的比例很高。「ものの」除了和自己不同观点对立的语义外,还有和突转句、意合句对应的顺承转折义,因此译成“虽”的比例为50%左右。而汉语让步性转折句“虽”译成「にもかかわらず」「とはいえ」「ものの」的比例都较低,主要是由于语义、语体等条件的限制。「にもかかわらず」「とはいえ」「ものの」都只能表示让步性转折句“虽”的一种语义,而且都是书面语,而“虽”既可以使用口语,也可以使用书面语。第四章对比汉日突转句,首先考察了转折复句的语义分类,然后具体分析汉语“但”和日语转折复句的对应,「が」、「ながら(も)」和汉语转折复句的对应,最后从语义条件、汉日互译两个方面对比了汉日突转句的异同,总结出汉日突转句译成目的语不同句式的条件。「ながら(も)」使用范围最小,仅能表示并列转折关系和反因果关系。“但”可以表示并列转折、顺承转折、递进转折、反因果和限制补充。「が」使用范围最广,除了“但”的使用范围外,还可以表示前置、提示话题、插入、顺接并列、顺接顺承和非比较义的递进关系。从限定条件来看,「ながら(も)」的从属度低,限定条件最多,前后分句要求同一主语、同一时间点、主句不能使用推量、命令等表达形式,「が」和“但”没有这些条件的限制。从汉日互译上看,日语译文的「ながら(も)」来自汉语原文意合句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59%,这主要和从属度以及说话人的主观视角有关。汉语“但”有74.8%翻译成了日语的转折复句,其中「が」占译成转折复句的89.4%,说明汉语的突转句“但”译成转折接续助词「が」的比例较高。日语「が」译成汉语,只有41.2%译成了有标转折复句,说明「が」的使用范围比汉语转折复句大得多。日语的「が」只有表示反因果和对比时,才能译成汉语的有标转折句,而前置、提示话题、插入等用法,一般是不能译成汉语的有标转折句。第五章对比汉日意外转折句,首先具体分析汉语“却”和日语转折复句的对应,「のに」和汉语转折复句的对应,然后从语义条件、汉日互译两个方面对比了汉日意外转折句的异同,总结出汉日让步性转折句译成目的语不同句式的条件。“却”和「のに」都可以表示说话人意外的心情,但两者在分句间语义关系、语义性质、意外主体和主观心情上都有所差异。“却”比「のに」使用范围要广,除了累加条件的递进关系外,“却”包含了「のに」的使用范围;「のに」主要表示反主观期待性预期的转折语义,“却”除此之外,还可以表示突然发生意外事情的非转折语义;“却”既可以表示说话人的意外,还可以表示说话人推测的听话人的意外,而「のに」只表示说话人的意外。“却”主要表达意外的心情,而「のに」不仅可以表示意外,还表示强烈的不满、遗憾等心情。第六章结论,归纳本文的主要观点、启示和创新,并提出今后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Abstract]:In chapter 2 ,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translation sent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ected level , subjective expectation and main body . On the other hand , it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the semantic classification of the translated sentence in Chinese . On the other hand , the translation of Japanese translation into Chines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at of Chinese translation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36;H146.3


本文编号:19279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9279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2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