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终助词承接形的结合方式与意义功能的相关性考察
本文选题:终助词 + 承接形 ; 参考:《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摘要】:语法化现象不仅体现在内容语(实词)向功能语(虚词)转化的过程中,也可以体现在功能语内部的转化过程中。现代日语中,终助词承接形的构成要素结合方式的变化导致承接形意义和功能的生成及转变,可以说是其中一例。本研究以常用的7个终助词承接形1为对象,把它们看成一个体系,以语法化程度为标准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语法化程度的差异对承接形在句子结构中的地位产生的影响。 本研究由以下六章构成。 序章中对本研究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立场和方法作概括的说明。然后通过介绍和分析单独终助词和终助词承接现象的有关先行研究,指出其不足之处,确立本研究的着眼点和研究价值,即要用动态的视点研究句末“终助词+终助词”这类承接形的构成要素和意义功能的形成/转变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主要从单独终助词研究和终助词承接研究两个方面分别分析先行研究,指出其不足。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研究的研究对象,研究立场和方法。具体来说就是以现代日语常用例句为范围,找出常用的承接形,并按使用频率排序,选取最常用的几种形式,然后系统地并且动态地分析其在构成要素的结合方式和意义变化方面的特点。 第二章分三个小节对终助词承接形进行分析。即把选定的七个承接形从构成要素的结合方式上分成三类,并从各类的意义功能和句末功能上分析说明。具体来说,在意义功能和句末功能上,“かな”已经具备表达“思考和信息处理过程中的疑惑”这种“+α意义”,属于“融合型”;“かよ”“わよ”“わね”依然是构成要素原本的功能在发挥作用,没有生成“+α意义”,属于“加算型”;“とね”“よな”“かね”在一定条件下有时候生成“+α意义”,以动态的视点来看的话属于“过渡型”。 第三章里,本研究导入语法化理论,对终助词承接形从构成要素结合的语法化程度差异上进行梳理,从而看出三分类其实是按照语法化程度由低到高连续排列。具体来说本章首先从复合辞研究讲起,从语法化理论角度对终助词承接形进行系统的分析,然后阐述其背后的语法化原因,并提出对终助词承接形语法化发生原因分析的新提案。 第四章对含有终助词承接形的句子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由于语法化程度差异而分成的三类,其实在特定的上下文条件下从构成要素的结合方式方面说就是“加算式”和“融合式”两种方式。然后弄清分别在这两种方式下,承接形可与哪种情态(modality)表达共起,有何相互制约条件、两种方式对于句子结构的分析有何作用等。特别是在“加算式”方式下,由于构成要素相对独立,所以本研究对其要素间的相互承接的规则和限制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终章包括对本研究的总结和对今后课题的展望。基于对二项终助词承接形的分析提出的“承接规则”理论,对于没列入研究对象的三项承接形是否适用、如何适用?没有列入研究对象的还有“ものか”“のか”“じやないか”等,这种所谓的“类终助词”应如何看待?另外,虽然本研究证明了当代终助词承接形的语法化过程和意义扩张等,但从历时的角度看,具体的变化过程还要根据时代的不同详细考据才行。这些都是今后的研究课题和方向。
[Abstract]:The grammatical phenomenon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tent language ( real word ) to the functional language ( imaginary word ) , but also in the conversion process inside the functional language . In the modern Japanese , the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form factor and function of the form factor of the terminal - aid receiving form leads to the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ceiving - form meaning and function , which can be said to be one example .
This study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six chapters .
The research object , research aim , research position and method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in the preface . Then ,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 leading research on the phenomenon of individual end - aid words and end - aid words , the author points out its deficiency , establishes the focus and research value of this study , that is , to stud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and meaning functions of the end - aid words + end - aid words in the dynamic viewpoint .
In the first chapter , the research object , the research position and the method of the research are analyzed respectively from the study of the individual end - aid words and the study of the final - aid words . In particular , the research object , the research position and the method of the research are determined . In particular , the common acceptance shapes are found out in the range of the commonly used example sentences in modern Japanese , and the most common forms a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use frequency . Then ,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combination mode and significance change in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are systematically and dynamically analyzed .
In chapter 2 , three sub - section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 namely , the seven receiving form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constituent elements , and the significance function and the end function are analyzed . In particular , in the meaning function and the end function , " puzzle " already has the meaning of " doubt " in the process of thinking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 which belongs to " fusion type " ;
" Party A " is still a function of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 and does not generate " + 伪 meaning " , which belongs to " additive type " ;
There is sometimes a " + . alpha . meaning "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 and it belongs to " transition " in terms of dynamic viewpoint .
In the third chapter , this study introduces the grammar theory , and sorts out the differences of the grammatical degree between the composing elements and the composing elements , so that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three classification is actually from low to high continuous arrangement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grammar .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structure of sentence structure which contains the form of terminating words .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of the degree of grammar , the two methods of " additive formula " and " fusion " are introduced in the context of specific context .
The final chapter includes the summary of the study and the prospect of the future .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cceptance form of the two final words , how can the three receiving forms not included in the research object apply ? How to treat the so - called " end - of - class words " ?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俊,邹菊云;论“もの”的功能与意义[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8年04期
2 苏德昌;;续论日语终助词与汉语语气词[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2年04期
3 张忆杰;日语的男女用语区别[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4年01期
4 鲁畅;“行きたいです”“行きたいんです”和“行きたいんですが”[J];日语知识;2002年02期
5 吴钰;;从构句作用上考察终助词和句末语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年06期
6 陈荻;;女性用语的使用及变迁——以终助词为中心[J];考试周刊;2008年47期
7 蔡攀科;张卫娣;;日语中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J];考试周刊;2009年15期
8 于日平;关于“から”的功能转变——表示理由的接续助词用法和表示说话人语气的终助词用法[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1年02期
9 苏德昌;;日语的终助词与汉语的语气词[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2年03期
10 张瑜;;日语终助词「ね」和「ょ」的用法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3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曲凤鸣;;中文的“~(之)前”与日语的“~前に”“~までに”[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2 郑鲲腾;;英语中源自日语的词汇与日语原词的词义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陈玉泉;;日语中女性语的历史成因及其特点[A];福建师范大学第八届科技节老师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4 吕乔;;日语“人(ひ と)”和汉语“人家”的自称用法对比[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池上嘉彦;;日语——“撒旦的语言”[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6 谷丽萍;;日语中表示状态的几个词的比较[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7 尹仙花;;日语接尾词‘的’用法[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8 陈玉泉;;日语中委婉语的语用方式概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宋成华;;浅谈日语中常见同训异字词的区别[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10 薛雅明;;对大学日语教学方法的探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自动翻译手机有望面世[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2 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 张英杰;使用人教版日语新教材的体会[N];中国教育报;2003年
3 阿然;东软欲打造 日语IT人才培训基地[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4 晏煜;三问“日语软件人才”[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5 阿然;浅析日语软件人才培训的几个误区[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6 特约通讯员 吴琳;大连打造中国最大的日语IT人才培养基地[N];光明日报;2004年
7 秦晨;这里的樱花也灿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8 周静文 杨玉红;锡城韩语日语培训成新宠[N];新华日报;2003年
9 翟华;“中文热”将重蹈“日语热”的覆辙[N];财经时报;2007年
10 赵金波;华夏东瀛一衣带 杏坛桃李一线牵[N];中国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峥;日语终助词承接形的结合方式与意义功能的相关性考察[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
2 赵世海;日语拗、长、拨、促音与中古汉语音韵对应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崔明姬;现代日语数量表达方式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4 金秀东;日语和韩国语的复合动词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5 费惠彬;汉日话题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关薇;现代日本语感情表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沈书娟;日语复句相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8 阳贝壳;关于认识情态形式Darou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9 钟吉娅;汉语外源词[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万玲华;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倩;关于日语终助词的汉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2 尉旭航;疑问表现中的终助词[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3 周羽;终助词「ね」「よ」的关怀性分析[D];重庆大学;2012年
4 宋洋;关于复合终助词“よね”的语义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5 王晓菲;对女性用终助词的考察[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琳;从功能对等理论来看翻译作品中的终助词的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徐超;女性会话中终助词的性别体现作用[D];吉林大学;2013年
8 韩童;中国人日语学习者的终助词使用[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9 于萍;关于终助奮“わ”[D];吉林大学;2013年
10 叔阳;关于日语中女性用语终助词及人称代词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345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934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