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和日语中的拟声词、拟态词
本文选题:汉语 + 日语 ; 参考:《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摘要】:拟声词和拟态词是一种象征性的语言符号。日语中的拟声调和拟态词均属副词类。汉语中,拟声词属特殊词类,也有归属于叹词的,而拟态调则属形容词类。由于拟声词、拟态词在汉语、日语词类归类上有差异,往往给日语学习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本文通过大量例句,对日语和汉语中的拟声词、拟态词进行分析和比较,以便学习者能够形象、准确地掌握和运用。
[Abstract]:Onomatopoeia and onomatopoeia are symbolic language symbols. The onomatopoeia and mimicry in Japanese belong to adverb category. In Chinese, onomatopoeic words belong to special parts of speech, some belong to interjections, while mimic tones belong to adjective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onomatopoeia and onomatopoeia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onomatopoeia words and mimic words in Japanese and Chinese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examples. So that learners can visualize, accurately grasp and use.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外语系!湖北武汉 430062
【分类号】:H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艳儒;日语常用拟声词、拟态词的意义和用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高宁;拟声拟态词的翻译[J];日语知识;1995年03期
3 赵健昆;能构成新词的拟声词与拟态词(一)[J];日语知识;1996年05期
4 张汉英;汉语和日语中的拟声词、拟态词[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5 赵健昆;能构成新词的拟声词与拟态词(二)[J];日语知识;1996年06期
6 蔡建军;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小议部分拟声拟态词的清浊音意象[J];日语知识;1998年04期
7 王宁;"泣く"的拟声、拟态表达[J];日语知识;2004年12期
8 刘晓霞;日语拟声拟态词的语义特征[J];云梦学刊;2003年03期
9 王秀文;“ぶらぶらしてぃました”[J];日语知识;1996年11期
10 侯仁锋;“拟音语·拟态语”汉译补遗[J];日语知识;199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玉泉;;日语中女性语的历史成因及其特点[A];福建师范大学第八届科技节老师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2 郑鲲腾;;英语中源自日语的词汇与日语原词的词义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吕乔;;日语“人(ひ と)”和汉语“人家”的自称用法对比[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曲凤鸣;;中文的“~(之)前”与日语的“~前に”“~までに”[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5 池上嘉彦;;日语——“撒旦的语言”[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6 尹仙花;;日语接尾词‘的’用法[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7 陈玉泉;;日语中委婉语的语用方式概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谷丽萍;;日语中表示状态的几个词的比较[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9 陈一平;;浅谈中级日语听力教学及训练方法[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薛雅明;;对大学日语教学方法的探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自动翻译手机有望面世[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2 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 张英杰;使用人教版日语新教材的体会[N];中国教育报;2003年
3 赵金波;华夏东瀛一衣带 杏坛桃李一线牵[N];中国教育报;2010年
4 晏煜;三问“日语软件人才”[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5 阿然;浅析日语软件人才培训的几个误区[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6 王寅珊;以麻生闹笑话为鉴,日民众恶补汉字[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7 阿然;东软欲打造 日语IT人才培训基地[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8 特约通讯员 吴琳;大连打造中国最大的日语IT人才培养基地[N];光明日报;2004年
9 秦晨;这里的樱花也灿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10 周静文 杨玉红;锡城韩语日语培训成新宠[N];新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秀东;日语和韩国语的复合动词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2 关薇;现代日本语感情表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费惠彬;汉日话题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4 徐以中;语音听觉反馈对言语发声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7年
5 覃勤;日传悉昙文献与汉语中古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陈辉;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D];浙江大学;2006年
7 熊南京;二战后台湾语言政策研究(1945-2006)[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杨晓敏;日语复合动词的多义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张颖;现代日语指示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倪永明;中日《三国志》今译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饭田裕子;汉日英翻译中的拟声、拟态词对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2 李莲花;日韩两国语中拟声词拟态词的对照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3 朱芳芳;关于中日语言中「[啤沟难芯縖D];宁波大学;2011年
4 金鑫;[D];延边大学;2011年
5 姚洁青;汉日拟声词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6 才华多旦;藏日语言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闻广益;汉语与日语量词的对比[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闫志章;日语外来语及其社会文化背景[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杨著清;日汉颜色词使用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10 张添羽;日语年轻人用语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552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955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