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转喻与日语结果宾语

发布时间:2018-06-01 13:49

  本文选题:转喻 + 日语 ; 参考:《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摘要】:转喻这一心理认知机制的发生是建立在认知主体凭借经验和知识构建的转喻物与被转喻物之间相关性的基础上的。认知主体对相关性的认知能力总是无意识地反映到语言表达中。在"结果宾语+を+生产义他动词"的句法结构中,正是因为认知主体认知到结果宾语和潜在的对象宾语间的相关性,结果宾语转指对象宾语的转喻才得以成立。
[Abstract]:The psychological cognitive mechanism of metonymy is based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etonymy and metonymy constructed by cognitive subject based on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Cognitive subject's cognitive ability to relevance is always unconsciously reflected in language expression. In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of "resultant object",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the cognitive subject recogniz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sultant object and the potential object that the metonymy of the object to which the object is transferred can be established.
【作者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日语词汇语法研究”(10FYY021)阶段性成果 上海外国语大学重点学科规划项目“日语词汇语法研究”(KGSK1006)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王霜梅;汉语定中短语转喻探微[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3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4 古川裕;外界事物的“显著性”与句中名词的“有标性”——“出现、存在、消失”与“有界、无界”[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5 苗兴伟;语篇向心理论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3年02期

6 熊仲儒;以“的”为核心的DP结构[J];当代语言学;2005年02期

7 谭文辉;动物词语文化意义的认知模型[J];福建外语;2001年04期

8 张凤;借代的认知基础考察[J];外国语言文学;2004年02期

9 谢晓明;宾语代入现象的认知解释[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丁加勇;;容纳句的数量关系、句法特征及认知解释[J];汉语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华文;;试论英汉双语词典的认知模式[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宋春阳;陆汝占;方向红;;基于类义抽象的汉语复合词义的求解模式探索[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晋霞;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朱彦;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4 宋春阳;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名+名”逻辑语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5 谢晓明;相关动词带宾语的多角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徐阳春;关于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8 张旺喜;汉语句法的认知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劲荣;现代汉语状态形容词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雪春;现代汉语等同范畴的语义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永军;现代汉语空间维度词语义分析[D];延边大学;2000年

2 王晓亮;汉语一价动词的认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关永平;英语的象似性及其语言认知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邓晓华;疑问句的功能偏离——转喻功能及其实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白少辉;个体量词的语义特征和对外汉语教学[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刘春卉;“动+名”偏正结构形成原因的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陈伟;论例证功能的对等[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8 李敏;试论二价动词构成的双宾句[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廖志鸿;现代汉语的准方位标[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谭文辉;动物词语及其意义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莹石;;‘せえの(せ一の)'的起源[J];日语知识;2010年02期

2 申素芳;;如何提高高职高专日语学生教学质量[J];考试周刊;2010年01期

3 包央;;日语里幽默有趣的人名比喻[J];日语知识;2010年01期

4 钱红日;;日语最常用表达方式及其构成(11)[J];日语知识;2010年01期

5 张旷涵;;论日语中形容词词根派生的重复形容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张旭;;日语教学中网络的运用[J];民营科技;2010年01期

7 王传宏;;迷途的候鸟[J];上海文学;2010年03期

8 褚福章;;碧血红莲[J];电影文学;2010年01期

9 陈丹丹;;在德国学日语[J];雨花;2010年01期

10 冀文珍;;认知语言学“心”解阳明心学[J];青年文学家;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曲凤鸣;;中文的“~(之)前”与日语的“~前に”“~までに”[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2 ;理事会阵容[A];亮丽风彩 美丽人生——第五次国际传统医学美容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蔡毅;;略论日本汉诗在中国的传播[A];2010年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中国古代文学部分)[C];2010年

4 卢涛;;汉语偏误分析的理论与实践意义[A];“国际汉语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对外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太田裕子;王瑞;;日本学生对汉语普通话两字组中的阳平调的感知[A];“国际汉语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对外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张丰;麻雪丹;;也谈“汉语拼音化”[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百顺;包晓荣;;面向日蒙机器翻译的机能语分析与译文研究[A];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究与进展——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第二届全国多语言知识库建设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李爱军;党建武;方强;;语言文化背景与多模态情感表达和感知[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郝宝莲;李变容;;口腔护士国外培训基地的建立与实践[A];全国口腔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郝金梅;;日语新闻语料库的自动构建与教学实践研究[A];2010北京高教学会高职研究会学术年会“金商祺”杯优秀论文专辑[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日本记者 崔寅;期待亲近大熊猫[N];人民日报;2011年

2 本报驻日本记者 崔寅;期待亲近大熊猫[N];人民日报;2011年

3 本报驻日本记者 崔寅;期待亲近大熊猫[N];人民日报;2011年

4 本报驻日本记者 崔寅;期待亲近大熊猫[N];人民日报;2011年

5 本报驻日本记者 崔寅;期待亲近大熊猫[N];人民日报;2011年

6 本报驻日本记者 崔寅;期待亲近大熊猫[N];人民日报;2011年

7 本报驻日本记者 崔寅;期待亲近大熊猫[N];人民日报;2011年

8 本报驻日本记者 崔寅;期待亲近大熊猫[N];人民日报;2011年

9 本报驻日本记者 崔寅;期待亲近大熊猫[N];人民日报;2011年

10 本报驻日本记者 崔寅;期待亲近大熊猫[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巍;语气词“了”的隐现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司建国;认知隐喻、转喻维度的曹禺戏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杨晓敏;日语复合动词的多义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黄碧蓉;人体词语语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张颖;现代日语指示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张绍全;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多义词习得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崔红花;汉韩日体词修饰词类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廖光蓉;概念形式表征与语义变化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江;日企内部汉语推广可行性分析与建议[D];暨南大学;2011年

2 周晟;《色叶字类抄》汉字词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3 闫彩妮;中日人体隐喻的对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胡蝶;俄语转喻的构词能力[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郭倩;汉语日源回归词[D];西北大学;2011年

6 刘红;中日两语“左、右”多义性的认知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7 罗丽;汉语旧词新义的认知理据[D];浙江大学;2010年

8 张yN;带谓词性远宾语的双宾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秦娜;"一X一Y"结构构成与意义的认知解析[D];燕山大学;2010年

10 何晓静;等级幽默意义成因的认知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643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9643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7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