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劝诱表达方式的比较研究
本文选题:中日 + 劝诱 ; 参考:《延边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H146;H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贤文;;原因的种种——表达方式知多少[J];青苹果;2003年04期
2 翁炳峰;;论认知失调表达方式与图形创意[J];艺术·生活;2001年05期
3 ;另一种“请”的表达方式[J];学苑创造B版;2011年06期
4 李妍妍;;浅谈「~にくい」「~づらい」「~がたい」与「~かねる」的区别[J];日语知识;2011年09期
5 祁雪松;;电影音乐:电影内容的另一表达方式[J];电影文学;2011年15期
6 朱俐;;笑面人生——英语笑的表达方式[J];改革与开放;2011年18期
7 田月丽;;论汉魏六朝女性情感失落的表达方式[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5期
8 王富强;;浅谈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9期
9 杨剑;;试从表达方式角度浅析现代陶艺的创作[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1年05期
10 余烈全;;英汉习语表达的语用参照[J];大众文艺;2011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墨路;高书林;;中日“水神”话友谊[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3 高海宽;;关于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中文化关系的发展[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4 肖婷;;现代中日夫妻对称的对比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武寅;;武寅会长在中日战略性相互依存与合作研讨会上的致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6 张云方;;加强中日环保合作共同应对人类面对的挑战[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7 江涛;覃琼霞;宋明顺;;中日茶叶贸易中的加总偏误研究[A];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C];2010年
8 孟华;;汉字“象”的表达方式[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尹仙花;;日语中自发与可能的表达方式[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10 Ezra F. Vogel;;美中日三角关系(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 刘江永;中日如何一起流汗[N];东方早报;2009年
2 ;中日将举行第二次经济高层对话[N];人民日报;2009年
3 记者 王宇丹;外交学会与中日(亚非拉)关系研讨会举行[N];人民日报;2009年
4 记者 杜颖梅 实习生 许丽莉;中日企业家在宁共谋危机对策[N];江苏经济报;2009年
5 记者 江雪;中日青年经济领袖共谋合作新格局[N];中国企业报;2009年
6 记者 陈涛 张琳;第六次中日交通副部级会晤在三亚举行[N];中国交通报;2009年
7 台桂花 雷鸣;第二届中日研究生论坛举办[N];中国环境报;2009年
8 记者 崔立勇;中日青年经济领袖对话机制启动[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记者 江雪;中日青年企业家达成共识[N];中国企业报;2009年
10 早报记者 王国培;早稻田大学校长白井克彦:“国民相互理解是中日乃至亚太融合的根本”[N];东方早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福井启子;中日言语行为差异与心理交际距离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关薇;现代日本语感情表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张先坦;王念孙《读书杂志》语法观念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4 吕顺长;清末中日教育交流之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扎亚;汉蒙教育类成语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丽梅;《庄子》内篇思想与艺术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7 王丹;现代日语可能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贾红霞;普通话儿童空间范畴表达发展的个案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9 陆再林;基于图形理解的建筑工程量信息获取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10 钢楚伦;汉语空间介词与蒙语相应表达方式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慧平;感谢表达方式的中日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车松月;中日劝诱表达方式的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3 彭美娟;关于丰富多彩的中日青年用语的对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4 王运璇;从认知角度看中日方位的“左”“右”[D];西南大学;2011年
5 刘红;中日两语“左、右”多义性的认知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6 张静;中日感情表现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姜岩;中日双边服务贸易自由化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8 陈,
本文编号:19777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977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