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日语流行语的转喻机制——以年轻人用语为例

发布时间:2018-06-16 05:13

  本文选题:日语流行语 + 年轻人用语 ; 参考:《外语教学》2013年02期


【摘要】: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理论分析了年轻人群体的日语流行用语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转喻机制,希冀以此为契机为更大范畴的、宏观的新词产生及其新义演变的认知原理予以启示和指南。研究表明:年轻人所惯用的日语流行语正是以突显事物为认知参照点,以源域激活目标域,以部分替代整体或整体中部分替代部分、词类再范畴化等转喻思维来创生和泛化开去的。
[Abstract]:Based on the metonymy theor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tonymy mechanism in the process of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popular terms among young people in the hope of taking this opportunity as an opportunity for a larger category. Macroscopical neologism and its new meaning evolution of cognitive principles to enlighten and guide.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Japanese catchwords used by young people take the salience as the 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 activate the target domain with the source domain, and substitute part of the whole or part of the whole instead of the part of the whole. Metonymy thinking, such as subcategoriz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is created and generalized.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陕西省教育厅2012年科研项目“日语流行语中隐喻和转喻的运用”(项目编号:12JK0278) 西北大学2010年科研基金“日语流行语的社会价值探析”(项目编号:YX1103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2 朱永生;;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张志宏;董粤章;;习语演进的认知诠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任风雷;;隐喻意识,隐喻能力和二语习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5 宋然然;;语用层面的象似性考察[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徐志敏;图式理论在语篇阅读中的作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8 朱宁;陈洁;;“Head”语义扩展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3期

9 邓莉;隐喻对语义变化的阐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李丽君;基于人体外部器官的英汉情感习语比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华文;;试论英汉双语词典的认知模式[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崔冰清;;参见的认知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武继红;;论学习词典中隐喻对搭配形成的影响——基于认知语义学的搭配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余建军;;刍议英汉词典例证的翻译[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侯丽娟;;认知语义学中的原型理论及其外语教学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卢水林;;隐喻在英语成语意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高军;;隐喻与英语学习词典中一词多义词汇的释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郭中;;论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的对立统一[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安琛;;网络语境下语音变异的认知浅解[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晋霞;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朱彦;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5 宋春阳;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名+名”逻辑语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谢晓明;相关动词带宾语的多角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9 徐阳春;关于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燕华;新兴区别词的语义认证及其产生发展规律[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任永军;现代汉语空间维度词语义分析[D];延边大学;2000年

3 王晓亮;汉语一价动词的认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关永平;英语的象似性及其语言认知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何向花;时间在英汉词汇中的隐喻表征[D];浙江大学;2002年

6 师璐;从认知角度看空间隐喻[D];河南大学;2002年

7 聂新艳;句法象似性及其在文学中的文体效果[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8 邓晓华;疑问句的功能偏离——转喻功能及其实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周江源;言语理解的认知分析[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10 于秋;谚语理解综观[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2 张家骅;语用学与动词体[J];外语学刊;1996年04期

3 李弘;语音隐喻初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李勇忠;言语行为转喻与话语的深层连贯[J];外语教学;2004年03期

5 朱永生!200433,严世清!215006;语法隐喻理论的理据和贡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2期

6 王文博;预设的认知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1期

7 刘正光,刘润清;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的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1期

8 魏在江;;关联与预设[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08期

9 袁毓林;;一价名词的认知研究[J];中国语文;199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芳;;日语流行语及流行文化中的语言美学艺术[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刘晓芳;;探析日语流行语的美学特征[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年02期

3 徐璐;;日语流行语及流行文化中的语言美学艺术[J];华章;2009年24期

4 何学静;;日语流行语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何木凤;;刍议日本年轻人用语中的缩略现象[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王云红;梁卫格;;关于日本年轻人语言使用倾向的调查与分析[J];日本问题研究;2008年01期

7 赵蕤;;日本年轻人用语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S3期

8 蒋葳;;年轻人用语与日语教学[J];青年文学家;2009年03期

9 项梅;;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试析日本年轻人用语[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10期

10 梁田;;试论高度消费社会对日本年轻人用语产生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韩小辰;日语中年轻人用语的特征及文化心理探讨[D];厦门大学;2009年

2 张添羽;日语年轻人用语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3 朴美琴;日朝N!言语にぉける若者言処对照[D];延边大学;2007年

4 吴楠;浅论日本高中生语言表现的「不规范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罗泽宇;对日语“年轻人用语”泛有特征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254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20254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b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