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中国人的日语“词组”习得状况之考察

发布时间:2018-07-22 12:28
【摘要】:在语言教育学领域,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层出不穷。与第一语言习得即母语的习得相比,二语习得在很多方面都显得更为复杂。这是由于二语习得不仅仪和学习者的母语习得背景、认知能力以及学习方法息息相关,其同时还受到语言习得环境和指导方法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在当今中国社会,虽说语言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大多数的日语学习者的学习环境依然局限在教室当中,与真实的外语使用环境相脱离。因此,如何发现课堂教学当中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就显得十分必要。笔者同样也是从课堂教授的单词、语法开始学习日语的,对此深有感触,因此,欲从教学课堂之上的语言教授方法着手,来开展自己的研究。 众所周知,语言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每个阶段又是由词汇、句型、语法、作文指导等多个要素构成的。无论置身于哪个阶段,词汇的指导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词汇指导的内容具体又包括“词形”、“意义”、“运用”这三个方面,其中的“运用”可以说是外语学习高级阶段的要求之一,也可以说是整个词汇学习的最重要目的。“运用”又可以细分为“语法功能”、“词组”和“运用限制”三个部分。从现有的语言教育现状来看,大多数教师都将“语法功能”作为重点来教授,而有关“词组”的强化练习却并不多见。“词组”作为中级阶段之后的一个重要习得内容,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从作者多年学与教的经验来看,与词汇紧密相关的词组类知识,通常是进入中级阶段之后,学习者通过自身的努力习得的。从这一点来说,教师在这一方面曾经发挥的作用相当的有限。另外,在母语习得的阶段,人总是通过不断地接触、模仿或是练习,不知不觉当中就可以掌握大量的词组知识,然而这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却没有那么容易。像类似[修罗场をくぐる]、[知惠を绞る]这样的词组,外国人在掌握的过程当中,必须付出相当大的努力。要想要掌握地道的日语,能够熟练运用大量丰富的词组是重要前提之一 基于上述理由,本文以学习日语的中国人为研究对象,根据笔者自身的学习及教学经验,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之上,争取能够全面把握“词组”习得的现状,探清“词组”类误用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自己认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日语与中文在字形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点,这成为影响中国人日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之一。笔者希望通过此项研究,能为今后日语教学当中的“词组”指导,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language pedagogy, researches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re endles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more complicated than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or mother tongue acquisition. This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not only closely related to learners' mother tongue acquisition background, cognitive ability and learning methods, but also influenced by objective factors such as language acquisition environment and guiding methods. In today's Chinese society, although language educat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of most Japanese learners is still confined to the classroom, which is divorced from the real environ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us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find out the problems i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solve them in time. The author also starts to learn Japanese from the vocabulary and grammar in the classroom. Therefore, I want to start my own research from th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above the classroom. As we all know, language educ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primary stage, intermediate stage and advanced stage. Each stage is composed of vocabulary, sentence pattern, grammar, composition guidance and so on. At any stage, lexical guidance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The contents of lexical instruction include three aspects: "lexical form", "meaning" and "application", among which the "use" is one of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advanced stage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most important purpose of the whole vocabulary learning. Application can be sub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grammatical function, phrase and application restriction. Judging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anguage education, most teachers focus on grammatical function, but the intensive exercises on phrase are seldom seen. As an important acquisition content after intermediate stage, phrase deserves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author's experience in many years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the lexical knowledge,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vocabulary, is usually acquired by learners through their own efforts after entering the intermediate stage.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eachers have played a rather limited role in this respect. In addition, in the stage of mother tongue acquisition, one can learn a lot of phrases unconsciously through constant contact, imitation or practice, but this is not easy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Foreigners must make considerable efforts in the process of mastering such phrases as "Xiurou" and "Zhihui". If you want to master authentic Japanese,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erequisites to be able to use a large number of rich phrases skillfully. Based on the above reasons, this paper takes the Chinese who study Japanes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own learning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On the basi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author tries to grasp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hrase" acquisition, to find out the causes of the misuse of "phrase", and to put forward som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on this basis. Because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Japanese and Chinese in glyph and so on, thi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acquisition of Chinese Japanese, and is also one of the key points of this paper. The author hopes that through this research, I can do my best to guide the phrase in Japanese teaching in the future.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H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湘泳;董海礁;;从素质教育角度探讨高校日语教学[J];科技信息;2009年08期

2 王珏钰;关联理论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刘晓红;日语教学中的功能交际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王金华;;跨文化交际与日语教学[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年09期

5 吴辉;杨晓辉;;论日语教学中对网络资源的运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冷海荣;;日语教学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7年02期

7 崔美玉;;跨文化交际与日语课堂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14期

8 邓传俊;;建构主义教育观下的探究式日语教学[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9 朱宪文;曾艳;;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导入——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贾军芹;;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丽水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荣光;;“浮雕法”教学初探——从大学低年级日语教学谈起[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4年

2 王莉莉;;新探日语二外新教学模式[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3 孙玉洁;;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A];第三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陈保亚;;词和词组的分布特征分析——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5 肖华云;常宝宝;俞士汶;;中文词、词组对应英文翻译的自动识别[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郭德玉;;对日语敬语的再认识[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2年

7 姚莉萍;;现代日语敬语的分类研究[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4年

8 张忆杰;;学生中常出现的アクセント问题[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2年

9 洪忻;;网上语言翻译的质量改进策略[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宁琦;;从功能语言学角度看俄语词组的功能分析[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爱君 刘晔 本报记者 于洪全;整合优质资源 创新培训模式[N];大连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于洪全;我市中小学日语教育呈健康推进态势[N];大连日报;2008年

3 大河报记者 路红 本报记者 李铮;王增强:从打工者到日语专家[N];河南日报;2005年

4 杨杰 金柱;黄土地上走出的日语专家[N];开封日报;2006年

5 广西 周惠卓;加些自己常用的词组[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0年

6 广东 林嘉嘉 广东 赵亮 天津 秋天的树 江西 甘清云;一技之长[N];电脑报;2005年

7 ;22年的成功教育证明:每一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N];浙江日报;2006年

8 马里;新型交叉专业成为就业市场的新宠[N];大众科技报;2008年

9 甘肃 郭洵;“自造词组”的备份和恢复[N];电脑报;2002年

10 张敬伟;中文亟须释放文化感召力[N];深圳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福井启子;中日言语行为差异与心理交际距离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波;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日汉语序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鲜红林;云南罗平布依语词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蔡英杰;《孙子兵法》语法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6 钱琴;指涉理论与俄语中的指涉现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朱明杰;互联网搜索系统中的高性能查询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李金莲;基于平行语料库的中日被动句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王晓华;现代日汉情态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邓柯;图和词典模型的统计方法及应用[D];北京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琦;中国人的日语“词组”习得状况之考察[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田中秀明;汉语国际推广与日语国际推广的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冯明岩;有关日语隐性主张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锐;日语教学中有关中日汉字的形义比较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春凤;基于礼貌理论的关于日语依赖表现的考察[D];西南大学;2012年

6 黄彩霞;日语流行歌曲歌词语言特点研究—日语歌曲与日语教学[D];西南大学;2012年

7 方江燕;有关日语中的省略现象的考察[D];宁波大学;2010年

8 和晓洁;从语用论角度看日语依赖行为中的“配虑表达”—兼与汉语相比较[D];苏州大学;2012年

9 李宁宁;从暧昧表达看日本人的“和”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贺大伟;论日语谓语与人称主语的限定关系[D];黑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374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21374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1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