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日语格助词ヲ的原型义及其扩展义—从认知语言学角度

发布时间:2018-12-12 07:23
【摘要】:本研究以现代日语格助词ヲ为研究对象。确定ヲ格名词的多种语义角色以及ヲ格名词的原型语义角色,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考察ヲ格名词的原型语义角色向其他语义角色的扩展过程以及ヲ格名词的语义角色间的扩展关系。 本研究由以下十章组成。 第1章为序论,说明了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对象及相关的理论背景。 第2章介绍了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格助词ヲ的成果并指出了其中的问题所在。 第3章中,按照「ヲ格名词在动作发生时是否存在」、「ヲ格名词是否为动词真正的作用对象」两个条件,将先行研究中概括为「对象」的ヲ格名词划分为「既存的真对象」、「既存的假对象」、「非既存的对象」三类。如此,本研究对ヲ格名词的语义角色进行了重新分类,具体如下表所示。其中,「既存的真对象」被认定为ヲ格名词的原型语义角色。ヲ格名词的语|既存的真|既存的假|非既存的|空间|时间|状况义角色|对象|对象|对象|对象|对象|标志ヲ格名词和动词间语义ヲ1|ヲ2|ヲ3|ヲ4|ヲ5|ヲ6关系的格助词ヲ的表记 第4章具体考察ヲ格名词的原型语义角色——「既存的真对象」。「既存的真对象」的成员们在语言主体的认知中均被认为是一种被作用的对象。被作用的对象又可分成对象的完全变化、对象的非完全变化、对象的外在变化、对象的不变化四种类型。 第5章到第9章通过考察ヲ格名词扩展到「既存的假对象」、「非既存的对象」、「空间对象」、「时间对象」、「状况」的语义角色的过程,确认了如下几项内容。 1.在语言主体的概念世界中,既存的假对象和既存的真对象间形成一种近接性关系,产生了转喻的认知行为,从而使得位于ヲ格名词语法位置上的既存的假对象能够转指既存的真对象,实现了「既存的真对象」到「既存的假对象」的扩展。既存的假对象与动作间形成了一种被作用与作用的关系,这种语义关系类似于既存的真对象和动作间的语义关系,又有不同。既存的假对象也被视为是一种被作用的对象。 2.「非既存的对象」和「既存的假对象」一样,也是通过语言主体的转喻这一认知行为从「既存的真对象」扩展而来。在语言主体的概念世界中,非既存的对象和动作间也形成了一种被作用和作用的语义关系。非既存的对象同样也被视为是一种被作用的对象。 3.以往的研究中被视为是「动作作用的场所」的ヲ格名词、即本研究所指的「空间对象」,其本质就是动作作用的对象。空间名词和主体移动动作间的语义关系和既存的真对象和动作间的语义关系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产生了隐喻。其结果,实现了「既存的真对象」向「空间对象」的扩展。空间对象也被视为-种被作用的对象,它还可以分成「通过的空间对象」、「离开的空间对象」、「进入的空间对象」、「经由的空间对象」、「方向的空间对象」5个下位小类。 4.「时间对象」可分成「通过的时间对象」和「经由的时间对象」两个下位小类,它们通过隐喻分别从「空间对象」的下位分类「通过的空间对象」和「经由的空间对象」扩展而来。隐喻的发生是建立在语言主体的概念世界中形成的时间名词和主体移动动作间的语义关系与空间名词和主体移动动作间的语义关系的相似性的基础上的。主体移动动作作用于「时间对象」,「时间对象」亦被视为是一种被作用的对象。 5.「状况」的语义角色大部分是通过隐喻从「空间对象」的下位小类「离开的空间对象」、「进入的空间对象」和「经由的空间对象」扩展而来,极少部分是从「经由的时间对象」扩展而来。表示「状况」的ヲ格名词和动词间也形成了一种被作用与作用的语义关系,ヲ格名词同样被视为一种被作用的对象。 最后在第10章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将格助词ヲ的用法扩展归纳如下: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林艳;;动词终点的语义表现方式[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27期

2 王志霞,曹伟明;第三种语态:中动态[J];零陵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张占山;;“抱怨”和“埋怨”辨析与词典释义[J];辞书研究;2006年03期

4 龙剑梅;;《盐铁论》单音节动词的语义角色[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李琼;李志;;动宾语义搭配框架描述要素[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袁本良;古汉语“之于”句的语义分析[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7 何亮;《三国志》“以·宾”结构中宾语的语义类型[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06期

8 刘朝华;递系式的结构成分[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9 蔡晖;;试论диатеза[J];中国俄语教学;2009年01期

10 刘海平;;从语义角色角度看《史记》双宾句式[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敏;常宝宝;;基于北大网库的语义角色分类[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吾买尔江·库尔班;阿里甫·库尔班;;维吾尔语框架语义知识库语义角色描述体系研究[A];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究与进展——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第二届全国多语言知识库建设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步康;王红玲;袁晓虹;周国栋;;基于树核函数的中文语义角色标注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鑫;穗志方;李芸;;基于依存树距离的语义角色识别方法[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5 肖伟器;付文胜;冯玉才;;空间对象MDB模型[A];第十届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2年

6 周明海;亢世勇;;语义角色句法实现的词汇语义制约信息库的建设及其应用[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7 柴晓路;曹晶;施伯乐;;时空信息存贮管理的一种层次模型[A];第十六届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李琳;毕玉德;陈洁;;朝鲜语对格的语义角色分析[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王荣洋;鞠久朋;李寿山;周国栋;;基于CRFs的评价对象抽取特征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10 殷国光;华建光;;《庄子》动词配价研究[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刘毅勇 何雄 李金山 廖浩均 孟亮 邓柱中;空间数据挖掘:变数据为知识[N];计算机世界;2005年

2 孙昭荣;GIS图穷数字见[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3 ;ZEUS空间数据库[N];科技日报;2004年

4 钟菊生;应对拆迁难题 在挑战中创新[N];中国建设报;2006年

5 童有好;农业信息化 实施途径及成效[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6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 孟小峰 丁治明;让数据跟随你移动[N];计算机世界;2001年

7 宁津生 陈军 晁定波;数字地球的科学畅想[N];中国测绘报;2001年

8 四木;空间数据库为商务应用添彩[N];计算机世界;2001年

9 记者 操秀英;我首个天地水下一体三维空间信息平台问世[N];科技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邱燕娜;信息化一对一:GIS vs. LI[N];中国计算机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敬;日语格助词ヲ的原型义及其扩展义—从认知语言学角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李济洪;汉语框架语义角色的自动标注技术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3 张占山;语义角色视角下的谓词同义词辨析[D];厦门大学;2006年

4 孔芳;指代消解关键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5 权震红;韩国语非叙述性名词配价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6 周日安;名名组合的句法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7 张骏;三维空间拓扑分析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8 林伟华;多重近似空间索引及其相关检索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李军辉;中文句法语义分析及其联合学习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余柏蒗;基于面向对象理论的城市空间信息遥感分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颜廷义;基于条件场的语义角色标注[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2 刘建兴;基于信息熵的空间对象群聚类算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袁晓虹;基于依存关系的中文语义角色标注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张超辉;中文复杂句语义角色标注[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5 李永强;基于马尔可夫逻辑网络的语义角色标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吴方磊;基于树核方法的中文语义角色标注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7 路青;基于特征选择的中文语义角色标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8 伊好斯白音;蒙古语名词短语语义角色的统计分析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9 陈红霞;从比格形式名词的语义角色辨析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10 白雪;基于结构学习的语义角色标注[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741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23741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6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