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日本人的非语言交流
[Abstract]:Sile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Japanese social communication, it can convey feelings and have rich connotation. For the Japanese, the message delivered by silence reflects the speaker's intentions more than speech. In Japan, silence is a legac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is highly dependent on context.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reflects the theme of Japanese collectivism and shame culture,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intuition of "heart-to-heart".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分类号】:H3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能秀,王凌;论日本文化对教育荒废的影响[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2 刘国辉,刘露营;认知推理与深层回指的确定[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陈小明;;日语的暧昧表达和审美意识[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敖英,李燕;浅谈日本古代社会文化的诸特点——兼与古代中国、朝鲜社会文化比较[J];东疆学刊;2003年04期
5 梁燕碧;;日本的网络表情符号“楾文字”及其文化内涵[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6 关世杰;浅谈世界文化格局中的东北亚文化——从历史和现状看其发展趋势[J];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02期
7 方燕妹;;跨国商务礼仪文化的差异[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李朝辉;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杨绍先;武士道探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李建军;中国人与日本人自杀行为的历史文化因素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均;苏美尔语的格范畴[D];北京大学;2008年
2 张树平;建筑火灾中人的行为反应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3 邹国辉;日本林业史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4 乔冬梅;e印本文库建设与应用[D];武汉大学;2005年
5 游博;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叶斌;影响力模式:对中国人心理咨询和治疗模式的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石;我国传媒体育信息教育功能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杜文倩;文化汇流中的抉择与超越[D];山东大学;2006年
9 黄崇岭;双语教学的理论和中国双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10 教军章;中国近代国民性问题研究的理论视阈及其价值[D];黑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艳红;夏目漱石和传统文化[D];湘潭大学;2001年
2 吴雨平;《万叶集》与中国古代诗文[D];苏州大学;2002年
3 刘舸;冲突之美[D];湘潭大学;2002年
4 袁盛财;井上靖与中国[D];湘潭大学;2002年
5 宣晓志;日本传统家具风格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3年
6 张毅;跨文化营销模式探讨[D];四川大学;2003年
7 尹怀志;日本企业内部工会产生原因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8 周勤;隐喻的认知语言学与动态概念语义学诠释[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9 欧阳弋;运用语言迁移理论优化中学外语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朱爱秀;对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新认识[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青岩;中国音协为日本增上寺雅乐会访华团举行座谈[J];人民音乐;1980年06期
2 杨荫楼 ,赵鸿昌 ,张邻;欣喜参加鉴真大师像“返里探亲”盛会[J];齐鲁学刊;1980年03期
3 竹尾治一郎 ,张萍;日本有哲学吗?[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9期
4 李奎浩 ,沈默;南朝鲜哲学的任务和展望[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9期
5 秦裕芳 ,赵明政;关于“取缔规则事件”的若干流行说法质疑[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6 张亚新;漫谈《离骚》的情[J];贵州社会科学;1980年02期
7 梅韬;;日本的几本书[J];读书;1980年05期
8 郁鹏;;元代的藏书家[J];读书;1980年06期
9 何平;;鉴真和尚像回国巡展——中日友好交往的一件盛事[J];世界知识;1980年08期
10 杨永善;;景幽 室清 器美 意深——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工艺美术[J];装饰;198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培山;;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现代质量控制[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
2 陈正夫;何植靖;;朱熹与传统文化[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3 ;编后记[A];朱子学新论——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4 苏艾平;;论梁启超文化人格的意义[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5 肖良武;;公德·开拓·进取——梁启超“新民”观的历史启示[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6 王建堂;;《诗经》与三晋文化[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7 孙文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A];三晋文化研究会十年文存[C];1999年
8 陶鲁笳;;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A];三晋文化研究会十年文存[C];1999年
9 王茂林;;三晋文化研究大有可为[A];三晋文化研究会十年文存[C];1999年
10 赵雨亭;;三晋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A];三晋文化研究会十年文存[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如强;在继承中发展新文化[N];安徽日报;2000年
2 徐静 作者单位:合肥工大;“网络文化探索”研讨会述要[N];安徽日报;2000年
3 张岱年;中国文化的要义不是三纲六纪[N];北京日报;2000年
4 金冲及;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文化走向三议[N];北京日报;2000年
5 巩艳芳;如何培育国民的国家观念[N];北京日报;2000年
6 新华社记者 赵华;大连旅游喷珠吐翠[N];中国旅游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金启宁;城南新事宣武要兴文化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0年
8 黄文;美国华人与汽车[N];中国汽车报;2000年
9 ;日产轿车瞄准中国[N];中国汽车报;2000年
10 任延军;老舍茶馆走传统文化经营之路[N];中国企业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冀开运;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研究[D];西北大学;2000年
2 石霓;观念与悲剧[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王瑛;建筑趋同与多元的文化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4 叶帮义;北宋文人词的雅化历程[D];苏州大学;2002年
5 孙岿;中国突厥语族诸民族文化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6 陈博;从理想社会构思到社会政治实践——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D];西北大学;2003年
7 韩华;民初孔教会与国教运动[D];四川大学;2003年
8 蔡华;道教与彝族传统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崔敬昊;北京胡同的社会文化变迁与旅游开发[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10 汪宁;普京的“俄罗斯新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东亮;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炜;论李白的浪漫主义人格及其特色[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金燕;林汉泽的电影世界[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
4 张勤勇;鲁迅后期杂文与都市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李建国;张资平、叶灵凤性爱小说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6 吴雄江;黄炎培: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形象”[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胡晓;企业并购与文化整合——由一个案例引起的思考[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8 贺迎;关于在华日资企业“日本式经营”的文化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李英翠;教育生态环境中的文化生境[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10 彭小舟;曾国藩与近代湖湘文化[D];河北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4316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2431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