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中国大学日语教师对微课的认识、制作及应用状况的基础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6 02:01
【摘要】:“微课”是以短小的视频为主要媒介的学习资源,它短小精悍,聚焦于某一知识点或教学活动,可谓是“互联网+”时代课堂上教学资源的最佳表现形式之一(王·罗,2018)。王海啸(2017)指出,微课的出现从根本上是由于学习者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同传统教育机构和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微课这一新型学习资源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和多元性特征,其资源形态朝着碎片化、微型化、主题化的趋势发展。微课与“互联网+”这一时代特征相吻合,其应用的常态化不仅能迎合信息化社会学生微学习、移动学习、混合学习的需求,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国内相关研究指出,微课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微课的认识不足”,“构成要素不完整”,“质量不高”,“利用率低”等。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在于教师对微课的认识不足以及制作技术的掌握不够,外部的支持不足。因此,笔者聚焦中国大学日语教师,探究他们对微课的认识及制作、应用的现状,旨在发现问题,探究原因,思考对策,以促进中国日语微课的发展。针对以上研究目的,本文设置了以下研究课题:课题1 大学日语微课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课题1-1 日语教师是如何认识微课的?课题1-2 日语教师是如何制作微课的?课题1-3 日语教师是如何应用微课的?课题2 日语教师对微课的认识与其行动有何关系?课题2-1 日语教师对微课的认识与其制作有何关系?课题2-2 日语教师对微课的认识与其应用有何关系?课题2-3 日语教师对微课的制作与其应用有何关系?为了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做了以下改进。首先,制作了覆盖制作者对微课的认识和制作、应用整体过程的问卷,特别是对制作部分制作者最重视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详细调查。同时,调查了影响应用的因素及利用后的评价和反思、修改等内容。其次,考察了制作者的制作意图及制作视角,让制作者对自己制作的微课进行了自我评价。最后,利用“问卷星”可同时筛选两道题目的功能,对教师对微课的认识及制作、应用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与讨论如下:首先,对微课的认识方面,随着微课的发展,教师对其的认识也日益稳定。然而,教师对其构成要素及特点(互动性、真实场景)等的认识仍然不足。一方面,微课大赛的相关规定给教师对微课的认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参与微课制作的动机也正在从竞赛获奖向为了学习者、教师自身、教育改革等方面改变。教师对微课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其次,在微课的制作方面,从整体平均分来看,情况比较理想。与以往研究指出的微课存在结构性缺失(如缺少导入、练习等)不同,微课的结构得到完善。微课制作的准备阶段,教师大都能够对学习者和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然而,近半数的教师并未接受专家指导,教师们对于开头是否预告核心内容产生了意见分歧、仅有30%的教师在微课末尾处预告了下回内容。但是,教师在激发和维持学习者动力方面付出了一定的努力。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通过自学掌握微课制作技术的教师得到了一定增加,然而如郑(2016)所言,技术仍然是制约微课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与同事、学生一起制作微课成为主流,出现了系列化制作微课和外包给专业公司的新趋势。最后,微课的应用率得到提高,但对应用方法和模式的掌握不足妨碍了教师实际应用微课。微课虽然均衡地应用于课前、课中和课后,但受制作的微课种类的限制,其应用集中在基础日语课中。而且,微课的实际应用效果有待提高。实际应用微课后,只有57.35%的教师对微课的教学设计及内容和效果进行了反思与修改。教师的认识和行动既有一致的地方,也存在一定出入。究其根源,是由于教师对微课的认识不够充分。如,教师在实际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在“提供真实场景”和“提高学生参与度”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努力,但并未认识到微课具有相应的特点。从外部环境对微课的制作和应用产生的影响可以看出,有必要加强研修,提供相应的支持。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和讨论,得到以下启示。首先,教师有必要提高自身对微课的认识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同时,教师需要考虑学习者的感受,对制作的微课进行相关改良。其次,学校应提供资金和设备的支持,为教师提供参加研修和学会的机会。最后,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在研修和学会、大赛的召开及平台建设方面进行改进。然而,本文尚存在不足。首先,由于时间和人脉的限制,本研究未能反映全国的大学日语微课发展现状,在数据的代表性方面有一定欠缺。其次,在结果分析的过程中,对制作者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为了改善这些问题,今后计划扩大调查范围,并采取访谈等质性研究的方法,深入挖掘制作者的想法,对研究做出相应改进。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H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第七届 高校日语教师专业发展论坛暨骨干教师研修会报名通知[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9年02期

2 尉海莹;;对日语教师参与独立学院“访问工程师”项目的一些探究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40期

3 穆红;刘娜;;中国日语教师对合作学习教学实践的观念与意识[J];中国校外教育;2015年30期

4 张艳;;论日语教师创造自律支援学习环境的必要性[J];考试周刊;2016年98期

5 徐海峰;;当前高职日语教师如何提升自身综合素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07期

6 边家胜;;本世纪初日本日语教师培养内容改革及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7 ;日语教师培训班定于今年八月十一日开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02期

8 ;第四期日语教师培训班开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年04期

9 江小容;;「ようだ」「みたいだ」「らしい」「そうだ」习得研究——以二本院校的青年日语教师为对象[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03期

10 刘娜;穆红;;关于中国日语教师合作学习教学实践的引导策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汪丽影参加第三届地域日语教师网络会议[A];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江苏分会2014年刊[C];2014年

2 ;动态信息[A];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江苏分会2013年刊[C];2013年

3 成玉峰;;江苏省日语专业现状分析与展望[A];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江苏分会2011年刊[C];2010年

4 孙玉洁;;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A];第三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杭州师范大学 王觅 王忻;日语教师遇评价尴尬[N];中国教育报;2015年

2 特派记者陈丹驻东京记者陈超;中国青年日语教师访日团抵达东京[N];科技日报;2002年

3 ;日本印象[N];科技日报;2003年

4 陶一萍;日本想打响一场文化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

5 刘爱君 刘晔 本报记者 于洪全;整合优质资源 创新培训模式[N];大连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鲁娜 实习生 刘敏;功利的读书者[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黄小伟邋曹海东;日本人来中国“下乡”[N];南方周末;2008年

8 于青;访问归来谈体会[N];人民日报;2007年

9 ;打造双语特色品牌 创办人民满意学校[N];大连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叶健;素质提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N];辽宁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雅琳;日语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的叙事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沈洋;中国大学日语教师对微课的认识、制作及应用状况的基础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年

2 秦小聪;基于日语专业大学生视角的优秀中日日语教师形象比较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年

3 付陶然;日语教师实施协作学习调查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年

4 陶思含;关于中国高中新手日语教师焦虑问题的案例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年

5 赵焉如;英语教师、日语教师与非外语教师课堂交际权力距离对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007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26007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8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