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受容理论看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发布时间:2020-07-20 19:45
【摘要】:《中国游记》是芥川龙之介作为大阪每日新闻社特派员,于1921年3月22日从九州福冈县门司港出发,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游历中国各地写下的见闻录。对于芥川这唯一介绍中国的游记,日本一直都评价很低,中国也有把其称之为“几段不恭敬的话”等的犀利批判。但是随着对文学作品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关于《中国游记》的研究逐渐活跃起来。从表面上看,这是对文学作品的重新认识,但是在中国形象研究热潮的当下,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认识的转换,当然这种转换必须通过再译来实现。 第一章对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简单说明了受容理论在翻译理论研究中的运用,并指出了使用《中国游记》作为文本来研究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研究的理由。 第二章首先介绍了芥川龙之介的一生和《中国游记》成书时的时代背景,然后总结了中日学者对《中国游记》的评价,并对《中国游记》在中国的翻译情况进行了说明。其中,主要对陈张译和秦译的译本进行了总结性评价。 第三章对于翻译是文学创作的次要存在这一传统的观念,总结了国内外学者从跨文化交流学、哲学和后现代主义等多种角度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在概括这些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受容理论试着把翻译活动分成两种受容方式。 第四章比较分析陈张译和秦译的译文,从译者对原文理解方式的受容和译者对读取方式的考虑两个角度,考察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 第五章结论部分在总结各章要点的基础上,指出翻译作品和创作作品的根本性区别,不能过度夸大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发挥主体性的同时,也要充分把握协调好翻译的“忠实”和“自由”。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6;I046
本文编号:2763866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6;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治文;文军;;比较翻译学刍议[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2 王素珍;;从接受理论看文学作品重译[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方欣;接受美学研究述评[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周政权,刘艾云;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者的创造性[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5 洪潇;;译者文化视角对译本影响的比较分析——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两个中译本为例[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6 段成;;交往行为理论与翻译的主体间性[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董洪川;接受理论与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1年02期
8 冯裕智;孙立春;;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在华译介之反思[J];唐都学刊;2011年03期
9 党争胜;;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J];外语教学;2010年03期
10 王向远;芥川龙之介与中国现代文学——对一种奇特的接受现象的剖析[J];国外文学;1998年01期
本文编号:27638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2763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