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华与施小炜的翻译特征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8 03:44
【摘要】:村上春树作为现代日本文坛的著名作家,其作品在各国译者的努力下,被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读者所喜爱。在中国大陆地区,读者接触的村上春树作品基本都为林少华所译。但随着2009年出版的《1Q84》一书的大陆译者变为施小炜,关于林少华与施小炜翻译优劣的争论也甚嚣尘上。从林少华与施小炜的译文来看,二人翻译各有所长。为了阐明二者整体翻译特征的不同,笔者选取他们译的同一部作品《天黑以后》作为研究对象,从小说描写的翻译特征,译本语言的翻译特征以及影响译本的因素这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首先笔者确立了本娭文中采用的文学翻译理论 “易解丰姿”。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被众多学者所赞扬,它包含了内容,语言,风格三个方面。但是鲁迅提出的“易解丰姿”比严复的“信、达、雅”更具有涵盖力。鲁迅的翻译理论不仅包含了“信、达、雅”的基准,而且还充实了其内容,深化了其原本的意义。并且在实际的译文分析中,鲁迅的翻译理论更具指导性。此外《天黑以后》这部小说属于一半电影,一半文学,其交替描写了现实世界和非现实世界。为了确保读者阅读的流畅性,保证译本的“易解”是基本的前提。此外保留原作“丰姿”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本娭文以鲁迅的“易解丰姿”这一文学翻译理论为基础,首先从小说人物描写与会话两方面对林少华与施小炜的译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出现实世界的小说人物外形描写和会话中,林少华多采用直译,施小炜多采用意译。非现实世界的人物外形描写中,林少华多采用意译,施小炜则倾向于采用直译。所以说无论是主观世界里亦或是客观世界的描写,施小炜皆以“易解”为前提,林少华则力求再现原文的“丰姿”。接下来,笔者从外来语,拟声拟态词的角度,对林少华与施小炜的译文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得出在外来语方面,施小炜为保证译文的流畅阅读,将原文的外来语全都译成中文。林少华的译文中则同时有英语词汇和音译的中文词汇出现,保留了原作的“洋味”。在拟声拟态词方面,林少华有意识地选择四字结构的词汇,韵律与形态上与原文的词组非常契合。施小炜重视原文意思的正确传达,没有刻意拘泥于形式,多选用简洁的中文词汇。最后,笔者从译者与读者两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因为译者的文学修养、翻译理念以及译者心目中的读者存在差异,所以导致了二者翻译特征的不同。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046;H36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046;H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申秀逸;;村上春树的作品风格[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2 王志松;;翻译、解读与文化的越境——也谈“林译”村上文学[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年05期
3 藤井省三;;村上春j9の中国姙
本文编号:27849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2784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