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言语に(?)ける断り表现の对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8 08:07
本文关键词:中日两言语に(?)ける断り表现の对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拒绝,是一种与对方的意向所相反的语言行为。同时也是一种让人感到为难的行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拒绝这一语言行为很有可能伤害到提出依赖请求的一方和拒绝的一方,这两方的面子,对于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有重要的影响。所以,人们在拒绝的时候,不得不考虑到对方的年龄,地位,与自己的亲密关系等等方面的内容。 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的进步,不同的国家,持有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接触和交流也在急速的加剧。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去理解那些持有不同文化,不同习惯,以及不同价值观的人们,并很好的去与他们交流,这也就是所谓的异文化交流能力。中国人和日本人,作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群,在拒绝时也难免会存在一些异同点。那么在这两类人群之间的,正在学习日语的中国大学生们,在使用母语和使用日语进行拒绝行为时,又会出现怎样的差异呢。对于学习外语的人来说,会话能力想要达到和使用母语的人一样好的程度,不只要有语法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去理解该国的文化。 本文以意味公式和布朗&来宾森(Brownlevison)的有礼貌的行为(politeness)理论为基础,以拒绝表现形式的几种分类,有礼貌的行为(politeness)的轴等方面为中心进行了研究。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正在学习日语的中国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在他们面对长辈,朋友,以及自己的后辈时的拒绝行为进行了比较。本人以拒绝行为为中心,以拒绝策略以及中途终了文两个方面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大学生无论是在使用母语还是使用日语时,都很少使用中途终了文,即省略文。在使用日语进行拒绝时,大部分的中国学生会使用「すみませんが。。。」(对不起…)、「残念ですが。。。」(很遗憾…)这类的开头,而在使用母语进行拒绝时,则很少用“对不起……”,“很遗憾……”这类语句开头。事实上,除了这些不同之外,还存在着其它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不单体现在面对不同辈分的人群,同时在年龄,地位,性别方面也是存在差异的,关于这一方面,在今后的研究中也是很重要的。
【关键词】:拒绝行为 意味公式 语言行为 异文化交流 拒绝表现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6;H13
【目录】:
- 摘要6-7
- 要旨7-8
- Abstract8-11
- 序章11-14
- 0.1 本论文の构成12
- 0.2 研究の目的12-13
- 0.3 研究の背景13-14
- 第一章 本研究の理论的g犠椁
本文编号:2924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292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