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实证研究——聚焦于日语专业生的“认知”和“态度”层面
发布时间:2021-04-10 05:00
本研究使用PAC(Personal Attitude Construct的缩写)分析法调查分析交换留学前的4名日语专业生对中日文化差异的印象以及态度的意识构造,从而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微观层面。研究得出:认知层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较显著地体现出来,表层文化多于深层文化,并且对人际关系和敬语使用方面的中日文化差异印象最为深刻;感情(态度)层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现得不显著。该研究对了解高校基础阶段日语专业生所具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一定启示,并且拓宽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视角。
【文章来源】: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9,(01)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引言
1 以往研究综述及不足点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A
3.2 学生B
3.3 学生C
3.4 学生D
4 整合分析总结与讨论
5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合作学习中大学日语教师的教学观——基于三位大学日语教师的PAC分析[J]. 金玉花.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7(03)
[2]基于外语教育视角的日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研究[J]. 姚艳玲.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7(02)
[3]多媒体环境下以跨文化交际为引领的基础日语课程设计——以北大出版社的《初级日语》教学实践为例[J]. 崔迎春,马俊荣,赵华敏.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6(02)
[4]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 高永晨.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6(02)
[5]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 葛春萍,王守仁.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6(02)
[6]我国近十年跨文化交际研究回顾与展望[J]. 史兴松,朱小玢. 中国外语. 2015(06)
[7]基于知行合一模式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量表构建研究[J]. 沈鞠明,高永晨. 中国外语. 2015(03)
[8]过程性文化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J]. 黄文红.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01)
[9]我国高等学校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J]. 刘钟鸣,曾妍. 中国成人教育. 2014(21)
[10]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的理论框架构建[J]. 高永晨. 外语界. 2014(04)
本文编号:3129011
【文章来源】: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9,(01)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引言
1 以往研究综述及不足点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A
3.2 学生B
3.3 学生C
3.4 学生D
4 整合分析总结与讨论
5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合作学习中大学日语教师的教学观——基于三位大学日语教师的PAC分析[J]. 金玉花.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7(03)
[2]基于外语教育视角的日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研究[J]. 姚艳玲.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7(02)
[3]多媒体环境下以跨文化交际为引领的基础日语课程设计——以北大出版社的《初级日语》教学实践为例[J]. 崔迎春,马俊荣,赵华敏.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6(02)
[4]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 高永晨.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6(02)
[5]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 葛春萍,王守仁.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6(02)
[6]我国近十年跨文化交际研究回顾与展望[J]. 史兴松,朱小玢. 中国外语. 2015(06)
[7]基于知行合一模式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量表构建研究[J]. 沈鞠明,高永晨. 中国外语. 2015(03)
[8]过程性文化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J]. 黄文红.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01)
[9]我国高等学校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J]. 刘钟鸣,曾妍. 中国成人教育. 2014(21)
[10]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的理论框架构建[J]. 高永晨. 外语界. 2014(04)
本文编号:31290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3129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