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从认知视角解读金田一春彦动词分类及体特征“へてぃる”

发布时间:2017-09-12 01:35

  本文关键词:从认知视角解读金田一春彦动词分类及体特征“へてぃる”


  更多相关文章: 认知语言学 认知机制 金田—动词分类 体特征“~ている” 概念框架


【摘要】:人类是世界上最具智慧的生命体。人类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和大脑认知外部世界。认知语言学就是从认知的视角来研究语言现象的学科。在日语中,动词是最重要的。迄今为止,很多学者都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日语动词词源原始含义及衍生、动词的形态和个数的派生、动词的词尾的意义、动词语义扩张等内容作为研究课题,著名的金田一春彦动词分类法更是得到诸多语言学家的批判和继承。金田一春彦主张把动词按照体特征即“~ている”的接续方式和含义把动词分为状态动词、持续动词、瞬间动词和第四种动词。 本人借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逐一分析金田一动词分类法所提及的状态动词、持续动词、瞬间动词和第四种动词,每类动词从认知的立场分析各自的语义特征和体特征。体特征主要以各类动词所接续的“~ている”的认知语义为内容进行分析。 上述四类动词的分析始终围绕着认知语言学的“认知机制”和“激活”理论。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第一,人类对状态动词和第四种动词的认知构成静态的认知机制,并且此两类动词使用时激活各自相对应的认知机制。第二,人类对持续动词和瞬间动词的认知构成动态的认知机制,并且此两类动词使用时激活各自相对应的认知机制。 另外,关于许多研究者批判的金田一动词分类法中的局限性,即动词所属类和体特征“~ている”接续形式相矛盾的问题,实际上归咎于金田一将动词的分类过于宏观化。而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可以得出结论:体特征“~ている”接续形式的使用并非是由动词所属类决定的,而是由动词语义决定的。 “概念框架”其实是由“认知机制”发展而来,用来专门研究语义的理论。本文以某些动词所属类不明确的现象为切入点,以“见える”为例,通过分析其语义概念框架来指出语义和体特征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认知机制 金田—动词分类 体特征“~ている” 概念框架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6
【目录】:
  • 摘要3-4
  • 要旨4-8
  • 1 序论8-11
  • 1.1 はじめに8-9
  • 1.2 国内外の认知言语学についての研究成果9-11
  • 2 先行研究11-18
  • 2.1 日本语动词の分类法11-13
  • 2.1.1 よく见られる分类法11-12
  • 2.1.2 金田一の动词の四分类について12-13
  • 2.1.3 金田一を批判した上での奥田靖雄らの观点13
  • 2.2 山梨正明の「认知メカニズム」に基づく研究13-16
  • 2.2.1 身体性と认知13-14
  • 2.2.2 认知メカニズム14-15
  • 2.2.3 アクティヴにする15-16
  • 2.3 认知の立场から金田一动词の分类及びアスペクトを解(?)する必要性16-18
  • 3 金田一动词分类及びそのアスペクトの认知分析18-52
  • 3.1 状态动词の认知分析18-30
  • 3.1.1 状态动词の特征及びそのアスペクト18-19
  • 3.1.2 状态动词の认知メカニズムでのアクティヴ19-28
  • 3.1.3 状态动词のアスペクトの认知分析28-30
  • 3.2 继续动词の认知分析30-40
  • 3.2.1 继续动词の特征及びそのアスペクト30-31
  • 3.2.2 继续动词の认知メカニズムでのアクティヴ31-36
  • 3.2.3 继续动词のアスペクトの认知分析36-40
  • 3.3 瞬间动词の认知分析40-44
  • 3.3.1 瞬间动词の特征及びそのアスペクト40-41
  • 3.3.2 瞬间动词の认知メカニズムでのアクティヴ41-43
  • 3.3.3 瞬间动词のアスペクトの认知分析43-44
  • 3.4 第四种の动词(形容类动词)の认知分析44-51
  • 3.4.1 第四种动词の特征及びそのアスペクト44-45
  • 3.4.2 第四种动词の认知メカニズムでのアクティヴ45-49
  • 3.4.3 第四种动词のアスペクトの认知分析49-51
  • 3.5 本章の小节51-52
  • 4 动词「见える」を例とする种类不明动词の认知分析52-65
  • 4.1 种类不明动词の暖昧さ—「见える」を例として52-55
  • 4.1.1 种类不明动词の种类52-54
  • 4.1.2 「见える」の归属种类の不明54-55
  • 4.2 「见える」とそのアスペクトの认知分析55-59
  • 4.3 「见える」の语义の概念フレ一ムワ一ク59-64
  • 4.3.1 概念フレ一ムワ一ク59-62
  • 4.3.2 「见える」の语义の概念フレ一ムワ一ク62-64
  • 4.4 本章の小节64-65
  • 5 终わりに65-68
  • 参考文献68-71
  • 在学中公表した论文71-72
  • 谢辞72-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晓;;被字句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J];长江学术;2006年02期

2 蒋春丽;;俄语修饰性成语的形态结构、语义特征[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3 高山;谭红;;论“吃了一+‘量词’+骨头”结构中动词与后接名词的语义关系[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4 卢润;;典型SVOC结构中动词的语义与配价特征分析[J];考试周刊;2008年38期

5 武一;刘宁;;试论英语习语语义及结构特征对其翻译策略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36期

6 华滢;;形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形容词的选择关系[J];语文学刊;2009年19期

7 陈金香;;程度副词语义、句法、语用研究[J];集宁师专学报;2009年03期

8 施春宏;;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与副名组合的可能性[J];中国语文;2001年03期

9 范峥;;关于日语“N+に+A”结构中的形容词[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刘顺;语法和词汇关系的共时与历时透视[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晨光;蔡东风;;利用语义特征生成搭配[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梁源;黄良喜;;再探讨汉语实词的句法类别不定——从词类原型的语义特征出发[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3 谢英;;关于“NP+不+X+谁+X”句式[A];福建省辞书学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4 甄超;郑涛;许洁萍;;基于音乐语义信息的音乐流派分类研究[A];第五届全国信息检索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沙润霞;;从双宾动词的语义特征和双宾句的句法形式考察一类“动宾结构+宾语”句式[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毕玉德;程兰涛;;韩国语动词语义分类树的推导[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王茹;邢毓华;;古建筑领域本体构建研究[A];首届工程设计高性能计算(HPC)技术应用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许小星;亢世勇;;补语语义指向的制约因素[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9 程娟;平西建;;基于GNPIM_k和SVM的文本图像检索[A];第二届全国信息检索与内容安全学术会议(NCIRCS-2005)论文集[C];2005年

10 苏岚;;四种隐喻意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微软中国研究院 陈正 李明镜 马维英;互联网上图像信息检索[N];计算机世界;2001年

2 ;手机垃圾短信拦截技术方案亟待推广[N];人民邮电;2008年

3 ;“短信防骚扰”需要先进方案支撑[N];人民邮电;2007年

4 郎晓黎;以简单破解手机安全[N];通信产业报;2008年

5 记者 钱戈;过滤垃圾短信 用户终身免费[N];人民邮电;2009年

6 邢福义;“救火”一词说古道今[N];光明日报;2007年

7 陈殿清;网秦引领手机安全防骚扰进入3.0时代[N];人民邮电;2009年

8 ;手机安全需要人性化“管家”[N];人民邮电;2007年

9 实习生 程宇婕;“信息管家”管得住垃圾短信吗?[N];科技日报;2009年

10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徐剑军 张钋 李涓子 王克宏;智能化应用的基石[N];计算机世界;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珊;基于概念语义的言说动词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2 杨梅;阿美语动词的语义特征及结构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石德富;台湾卑南语构词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4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韦娜;基于内容图像检索关键技术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8 吕凝;基于内容的视频数据库多模式检索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俞一彪;基于互信息理论的说话人识别研究[D];上海大学;2004年

10 杨梅;英语冠词二语习得的交互阐释[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晔萍;从认知视角解读金田一春彦动词分类及体特征“へてぃる”[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2 王远志;特征模型重构与历程顺序无关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5年

3 姚淑艳;现代汉语存在句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4 屈正林;现代汉语的状补可换位成分[D];南昌大学;2005年

5 王淑良;安化羊角塘方言被动句的句法[D];湖南大学;2006年

6 王冬;基于语义特征的文本聚类的研究与实现[D];吉林大学;2008年

7 王璐;二十一世纪英汉新词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8 张秀丽;公安预审中的模糊限制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黄春英;英汉“愿望”类动词语义特征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10 向柠;湖南武冈方言被动句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343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8343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3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