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日双语者在日语短语理解中对日语量词的通达
本文关键词:汉-日双语者在日语短语理解中对日语量词的通达
【摘要】:本文采用启动范式考察汉-日双语者在日语短语理解中对汉日同形同义量词和汉日同形异义量词的通达,探讨汉语量词对日语量词通达的影响。实验1发现,在汉、日量词一致的名词启动下,受试对日语短语的合法性判断随着SOA延长而加快,出现跨语言促进效应。实验2发现,在汉、日量词不一致名词启动下,当启动名词得到充分加工时,受试对日语短语的合法性判断随着SOA延长而变慢,出现跨语言干扰效应。整个研究表明,在汉-日双语者的日语短语理解中,日语量词通达是两种语言的名词和量词共振激活的过程。汉语量词和日语量词的共通性和差异性对汉-日双语者日语量词的通达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关键词】: 汉-日双语者 短语理解 量词通达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教育部重点项目“词汇获得年龄对双言、双语者字词加工的影响与机制”(DBA120177)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J1030729和J1210024)的支持
【分类号】:H36
【正文快照】: 1.前言使用量词(日语中称为“助数词”)是汉语和日语区别于印欧语言的重要特点。汉、日名词均没有单复数的形态标记,量词成为名词数范畴的语法标记。但量词绝非是名词的附属物。Denny(1976,1986)指出,量词虽然不具备实指功能,却具有分类功能,能够对名词的所指进行分类。量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黎;郭佳;毕彦超;舒华;;汉语名词短语产生中的量词一致性效应[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1期
2 夏爱冰;;日语的「助数奮」与汉语的“量词”[J];日语知识;2011年01期
3 张积家;刘红艳;;言语产生和理解中汉语个体量词的通达[J];心理学报;2009年07期
4 石毓智;表物体形状的量词的认知基础[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芍;名词量词组合的双向选择研究及其认知解释[D];暨南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施发笔;试论《水浒传》介词避复的技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黄婉梅;表处所的“在Np”的语义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孙宜春;;“NP+V-起来+AP(VP)”句式的语义结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冯鸣;英语表持续时段的for短语和汉语时量词语的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10 何清顺;汉英词汇重叠式附加意义对比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邓程;;论名词句[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沈焕生;朱磊;;基于信息内容的关键词抽取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袁明军;;《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拟声词[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祝东平;高彦怡;;副词“就”的释义[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田长生;;浅谈《论语》中的复叠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陈万龙;;方位词“前”的歧义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满蕾;东北方言数字词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张军珲;基于统计的常用汉语副词用法自动识别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凌云;儿童语言中的量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2 李力;谈谈汉语量词的文化意义[J];长春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3 王黎;郭佳;毕彦超;舒华;;汉语名词短语产生中的量词一致性效应[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1期
4 孙朝奋;《虚化论》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4年04期
5 李艳惠,石毓智;汉语量词系统的建立与复数标记“们”的发展[J];当代语言学;2000年01期
6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7 冯清高;词义虚化刍议[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8 李若晖;殷代量词初探[J];古汉语研究;2000年02期
9 李宗江;语法化的逆过程:汉语量词的实义化[J];古汉语研究;2004年04期
10 陈玉冬;隋唐五代量词的语义特征[J];古汉语研究;1998年02期
,本文编号:8342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834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