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料库在日语语言研究中的应用——评《日语语料库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本文关键词:语料库在日语语言研究中的应用——评《日语语料库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更多相关文章: 日语语言 理论与实践 语言知识 基础资源 零散性 专业性技术 计算机电子 计算机技术 利弊并存 学习方法
【摘要】:正现阶段,流行的语料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具体的语言应用中真实出现过的零散性语言材料;二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构造的承载语言知识的基础资源;三是所有的语言材料都需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作出一定的分析、加工和处理后,才能真正地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日语语料库汇集了日语语言材料的第一手资料,其通过计算机电子工程的构造和提炼,富含了多元化的文化因素,并在实际的日语语言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基础知识汇总作用。换句话说,通过加强对日语
【作者单位】: 铜仁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
【关键词】: 日语语言;理论与实践;语言知识;基础资源;零散性;专业性技术;计算机电子;计算机技术;利弊并存;学习方法;
【分类号】:H36-5
【正文快照】: 现阶段,流行的语料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具体的语言应用中真实出现过的零散性语言材料;二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构造的承载语言知识的基础资源;三是所有的语言材料都需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作出一定的分析、加工和处理后,才能真正地应用到实际操作中。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晓莹;谈谈日语中的暧昧语言文化[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2 王秋华;;日语语言的个性和社会性[J];外语教育;2001年00期
3 张敏伶;散议汉语对日语语言文化的影响及其对比意义[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年S1期
4 古爱萍;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孟祥春,潘军;日语与日本民族特点[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6 宋协毅;论日语的"省略型性格"与日语的认知特点(1)[J];日语知识;2005年02期
7 王在琦,王玲;日语暧昧语言文化特征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11期
8 鞠万义;;纪念9.30世界翻译日第二届《育英杯》日语演讲比赛在我院举行[J];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秦颖;从日本社会看日语女性语的产生与嬗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何功星;;日语发音中的常见难点分析[J];内江科技;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玉泉;;日语中女性语的历史成因及其特点[A];福建师范大学第八届科技节老师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2 吴敏玲;;くゐ·いく’‘~てくゐ·ていく’表动作空间范畴移动语言形式的日语语言特点——和汉语“来、去”、“~来、~去”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赵平;;关于日语语言学教育——结合音像资料的教学尝试[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魏丽春;;浅谈日语导游口译的语言技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侯雪;;试论日语亲属称呼语的文化学内涵——以日语会话文的实例分析为中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记者 唐闻佳;在国内边读日语边观望[N];文汇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薛亚芳;日企“最爱”:三类本土复合型人才[N];人才市场报;2005年
3 徐恬;懂专业外语好的学生最抢手[N];深圳商报;2005年
4 曹定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日文“假名”源于唐代“乐谱”与“草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镜玉;日语动词的时体性及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纪芹;日语语言文化中的内与外的语言表达[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倩;日语形容词的多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3 曾妍;日语“夕”和汉语“了”的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李旖旎;日语笑话的认知语用推理[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5 杨菊;论日语的呼应表达[D];黑龙江大学;2007年
6 李研;日语里与饮食文化有关词语的考察[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强;日语省略表达的会话分析及其交际心理[D];辽宁大学;2013年
8 袁全;语气助词“呢”与其相对应的日语表达[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9 李翠翠;汉日语言符号“下”的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孙宏博;日语和汉语的“配虑表现”的翻译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567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956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