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从日语文语动词的变化形看有对自他动词的形态

发布时间:2017-10-07 19:12

  本文关键词:从日语文语动词的变化形看有对自他动词的形态


  更多相关文章: 文语动词 有对自他动词 文语助动词 多元动词组


【摘要】:在日语自他动词的各种形态中,有很多是“成对”存在的。因为现代语动词的活用不同于文语动词,所以人们很少尝试从“文语动词的变化形”与“文语助动词”之间的接续关系入手来研究日语现代语有对自他动词的形态,所以很多的成对存在的有对自他动词的词尾形态成因难以解释。 笔者经过分析研究发现,“文语动词的变化形”与“文语助动词”之间的接续关系,恰恰是日语现代语动词产生自他分化的最主要原因。本文就是从分析该关系入手,发现了现代语动词的自他分化,与文语二段动词的四段化派生与一段化派生相关。其中,四段化派生的自他性通常是一定的,而一段化派生的自他性,是由四段化派生的自他性决定的。在此基础上,笔者在传统的“有对”自他动词概念的基础上,发现还存在由三个动词构成一组的“三元动词组”概念。 据此,笔者以“三元动词组”为基础,进一步阐述了现代语动词的自他分化中,居于次要地位的派生方法。“三元动词组”中的“文语中心词”,综合运用各种派生方法,就会产生出“多元动词组”。传统的“有对自他动词”的概念,只不过是“多元动词组”中,.各种复杂对应的一种特殊化情况,多元动词组中,各动词之间的复杂自他对应关系,才是日语现代语动词自他对应的真实形态。
【关键词】:文语动词 有对自他动词 文语助动词 多元动词组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6
【目录】:
  • 摘要3-4
  • 要旨4-7
  • 前言7-9
  •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9-10
  • 0. 研究现状10-15
  • 0.1 有对自他动词形态研究的两派10-12
  • 0.1.1 “形态成因探求派”的研究10-12
  • 0.1.1.1 佐久间鼎的研究10-11
  • 0.1.1.2 钉贯亨的研究11-12
  • 0.1.2 “形态描述派”的研究12
  • 0.2 讫今为止研究的不足以及本论文的研究内容12-14
  • 0.3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14-15
  • 1. 文语动词的引入15-18
  • 1.1 引入文语动词的必要性15
  • 1.2 “二段动词的一段化”现象15-16
  • 1.3 上一段化与下一段化16
  • 1.4 寻找文语动词的方法16-18
  • 2. “三元动词组”自他形态的成因18-27
  • 2.1 动词的“三个一组”现象18
  • 2.2 “三元动词组”的概念18-19
  • 2.3 “文语中心词”的派生方向性19-20
  • 2.4 “二段动词的四段化”现象20-23
  • 2.5 “二段动词四段化”与自他形态的关系23-24
  • 2.6 “二段动词一段化”与自他形态的关系24
  • 2.7 “三元动词组”自他形态的成因24-27
  • 3. 「-eru」词尾动词的自他性27-33
  • 3.1 「-eru」词尾动词自他性判别方法的理论依据27-28
  • 3.2 「-eru」词尾动词自他性判别的“三步法”28-29
  • 3.3 “三步法”的上一段化适用形式29-31
  • 3.4 二元动词组「-eru」词尾动词自他性的经验判别法31-32
  • 3.5 “三步法”的局限性32-33
  • 4. 自他派生方法33-44
  • 4.1 “多元动词组”的概念33
  • 4.2 多元动词组与低元动词组的关系33-34
  • 4.3 自他派生方法的基础—低元动词组的派生34-35
  • 4.4 规则派生法35
  • 4.5 不规则派生法35-36
  • 4.6 亚规则派生法36-43
  • 4.6.1 「才音便」的派生法37-38
  • 4.6.2 使役助动词「カス」的派生法38-39
  • 4.6.3 助动词的下一段化派生法39-41
  • 4.6.4 上一段化派生法41
  • 4.6.5 “无未然形”的派生法41-42
  • 4.6.6 上代被动助动词「ユ」的派生法42-43
  • 4.7 三种派生法的异同43-44
  • 5. 多元动词组的纵横对应形态44-51
  • 5.1 多元动词组的“双层对应”理论44-45
  • 5.2 自他对应的四种类别45-47
  • 5.3 横向对应与纵向对应47
  • 5.4 “双层对应”特征的不完整性47-48
  • 5.5 多层的自他对应48-51
  • 6. 几点结论51-59
  • 6.1 四段活用动词的变化问题51
  • 6.2 「-su」与「-ru」词尾的多重含义51-59
  • 6.2.1 「-su」词尾52
  • 6.2.2 「-ru」词尾52-55
  • 6.2.2.1 「-eru」词尾的「-ru」与被动助动词的关系52-53
  • 6.2.2.2 「-eru」词尾与「可能R諍^」的关系53-54
  • 6.2.2.3 其他的「-ru」词尾54-55
  • 6.2.3 「-ru」词尾较复杂的原因55-56
  • 6.2.4 「-ru」、「-su」词尾与自他性关系的紧密程度56
  • 6.2.5 多重含义的「-ru」词尾的区别方法56-59
  • 7. 结束语59-60
  • 付表60-75
  • 参考文献75-77
  • 在读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77-78
  • 致谢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靖桦;浅谈日语动词和形容词的相互转变现象及其规律[J];现代外语;1984年04期

2 马丽杰;;日语自动词、他动词与语态[J];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02期

3 赵建凯;;从动词后是否可以接宾语看汉语英语日语的相通之处[J];经营管理者;2011年13期

4 吴金霞;从自他动词的区别谈补助动词“ている、てある、ておく”的用法[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路颖;;他动词词尾“す”“せる”[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4年04期

6 程路颖;;关于-aru词尾[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4年06期

7 郑光林;;关于ヲ在自动词句中的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0年02期

8 刘德润;刘淙淙;;《论语》日译(5)[J];日语知识;2011年01期

9 吴丽兴;中日文动宾结构初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董国民;;日语中自动词、他动词的形态及意义特征[J];外语研究;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咪咪;;浅析日语自他动词使用的语用意识[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英语介词用法探索[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3 梅淑征;;《二十一世纪大学英语》动词用法拾零——名词的动化现象[A];山东省远程教育学会第七届远程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论文集[C];2006年

4 刁康;王友军;;黄宗江散文语言的借鉴意义[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5 姚旭晨;马建强;;几个汉语典型语言现象的范畴语法分析[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6 孙静霞;;浅议日语单词之词性标注——《新编日语1(修订本)》的词性标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镇西;教师要富有幽默感[N];天津教育报;2008年

2 蒋爱民;在语言上下一点功夫[N];北京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丹;现代日语可能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朴锦海;汉韩频率副词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宋桔;《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李海燕;汉韩动名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高笑可;《史记》体词性成分陈述化现象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正平;从日语文语动词的变化形看有对自他动词的形态[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2 杨净宇;ヲ格与他动词的他动性的诸相[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刘苏龙嘎;日本姙とモンゴル姙の自他R諍^比,

本文编号:9895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9895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e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