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挪威的森林》主要中译本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8 10:07

  本文关键词:《挪威的森林》主要中译本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挪威的森林 文化学派 翻译对比研究


【摘要】: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村上春树作品进入中国文学市场,村上作品的译介与研究成为学者们的新课题。其中,译介和研究最多的要数两次引爆村上春树热潮的《挪威的森林》。大陆地区的林少华和台湾地区的赖明珠是华语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两位村上译者,他们的翻译风格迥然不同又各具特色。围绕《挪威的森林》林译本和赖译本的优劣问题,学者们进行了热烈的争论。这些争论固然在研究更好的翻译方法上有一定的意义,但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与当前国际上的翻译研究方法脱轨。翻译研究已经从文本层面的“对等”研究向文化研究转向。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文化学派翻译理论。笔者试从文化学派翻译理论角度,利用翻译操控理论,从社会文化背景等译本生产因素的研究入手,对《挪威的森林》林译本和赖译本进行对比研究。 本文以《挪威的森林》大陆译本即林译本和台湾译本即赖译本的生产因素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两者的不同来探究造成两译本不同的原因。 论文包括绪论及正文两个部分。绪论部分说明论文的研究缘起和研究范围,以及文化学派在本论文中如何应用,同时对前人围绕《挪威的森林》中译本所进行的先行研究做了简单介绍。 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对林译本的生产要素进行了研究。包括大陆的文化背景研究、大陆译本整理、翻译起因研究、译者研究以及译本研究共五节内容。第二章与第一章结构相似,包括台湾的社会文化背景研究、台湾译本整理、译者研究和译本研究等四节内容。第三章是两译本的对比研究。前两节分别对林译和赖译两个时期的《挪威的森林》译本进行了对比,找出了前后变化,分析了变化的原因;第三节是两位译者之间译本的对比,找出了两译本的不同,并分析了造成这些不同的是两译本不同的生产因素。 本论文在前人进行的文本研究的基础上,跳出了一直以来围绕文本“对等”进行争论的窠臼,从不同的角度对《挪威的森林》的生产要素进行了研究。从文本周围因素考察了造成两译本不同的原因。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 文化学派 翻译对比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6;I046
【目录】:
  • 摘要5-6
  • 要旨6-10
  • 0 绪论10-15
  •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范围10-11
  • 0.2 文化学派翻译理论及其在本文中的应用11-13
  • 0.3 先行研究13-15
  • 1 《挪威的森林》大陆主要译本—以林译本为中心15-36
  • 1.1 大陆的文化背景研究15-19
  • 1.1.1 大陆日本文学翻译市场研究15-17
  • 1.1.2 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及小资群体的产生17-19
  • 1.2 《挪威的森林》大陆译本整理19-24
  • 1.3 林译《挪威的森林》的翻译起因研究24-29
  • 1.3.1 推荐人24-26
  • 1.3.2 出版社26-28
  • 1.3.3 译者对译本的选择28-29
  • 1.4 译者研究:林少华的知识结构和翻译观29-34
  • 1.4.1 译者知识结构:林少华的文学积累和对文字的热爱29-31
  • 1.4.2 林少华的翻译观:审美忠实31-34
  • 1.5 译本研究:林译本的主要特色34-35
  • 本章小结35-36
  • 2 《挪威的森林》台湾主要译本—以赖译本为中心36-44
  • 2.1 台湾的文化背景研究36-38
  • 2.1.1 台湾的日本文学翻译状况36-37
  • 2.1.2 台湾经济发展趋缓和日美文化的影响37-38
  • 2.2 《挪威的森林》台湾译本整理38-40
  • 2.3 译者研究:特殊时期的语言积累和赖明珠的翻译观40-42
  • 2.3.1 成长环境和知识背景:赖明珠的汉语和日语积累40-41
  • 2.3.2 赖明珠的翻译观41-42
  • 2.4 译本研究:赖译本的主要特色42-44
  • 本章小结44
  • 3 《挪威的森林》主要中译本比较分析44-68
  • 3.1 林译本的纵向变化和比较研究44-52
  • 3.1.1 形式变化44-47
  • 3.1.2 内容变化47-52
  • 3.2 赖译本的纵向变化和比较研究52-56
  • 3.2.1 形式变化52-54
  • 3.2.2 内容变化54-56
  • 3.3 林译和赖译的横向对比56-68
  • 3.3.1 人名的翻译:林译的归化和赖译的异化56-59
  • 3.3.2 旁白的翻译:简洁的林译和质朴的赖译59-63
  • 3.3.3 人物对话的翻译:大陆化的林译和台湾化的赖译63-66
  • 3.3.4 对性描写部分的处理66-68
  • 本章小结68
  • 结语68-70
  • 参考文献70-74
  • 致谢74-75
  • 个人简历75
  • 发表的学术论文75-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辜美高;《聊斋志异》在马来世界的传播[J];明清小说研究;1989年01期

2 ;读者来信(选编)[J];译林;2005年05期

3 杨文滢;;英译本比照下的汉语模糊特征——以《道德经》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4 邱彦勤;;从《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看“忠实”的度[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何飞;;显形的译者——董秋斯文学翻译思想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6 赵子然;;浅谈对《苔丝》两种译本的比较研究[J];今日科苑;2010年02期

7 何晶;申连云;;从严复译《社会通铨》看翻译的政治性[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朱联保;;《十日谈》的另一译本[J];读书;1980年03期

9 傅浩;《荒原》六种中译本比较[J];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02期

10 周珏良;;读查译本《唐璜》[J];读书;198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文星;;浅议鸠摩罗什的《维摩诘经》译本比其他译本更为流行的原因[A];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罗桂英;万华;;名著重译在于超越——对《汤姆·索亚历险记》新旧译本的比较[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鹏;;浅谈对培根论述文体的翻译的忠实性及原作风格的再现——评价of marriage and single life两个中文译本[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4 余燕;;《涉江》英译研究[A];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高阳;;《资本论》若干内容法译本、英译本和中译本的比较[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管筱明;;从出版角度看译者的责任与译本的市场定位[A];出版科学探索论文集第6辑[C];2003年

7 黄勤;;蔡元培翻译观之认识论阐释[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于淑杰;;《水浒》译本两种序[A];水浒争鸣(第三辑)[C];1984年

9 詹璐;;勒菲弗尔的“改写”说行不通了吗?——《爱情故事》“文革”译本“禁忌”翻译探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程亚林;;四海之内有兄弟——记《水浒》法译者雅克·达斯先生[A];水浒争鸣(第五辑)[C];198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国勋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文新译本译者感言[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胡真才;我仍然觉得杨绛译本好[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吴健恒;从拙译《百年孤独》说开去[N];中华读书报;2011年

4 高为;译著版本闲话[N];中华读书报;2010年

5 ;翻译导致对《第二性》的误解[N];中国妇女报;2004年

6 一丁;与罗兰·巴特无关[N];中华读书报;2001年

7 叶廷芳;德语文学走入中国读者视野[N];文艺报;2009年

8 赵乾海;别让名著出版出遗憾[N];山西日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刘军;从《丁丁历险记》中文新译本看文化传播的力量[N];光明日报;2010年

10 ;《逻辑学》新译本座谈会举行[N];人民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妍;文化与语言的跨界之旅:《庄子》英译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2 崔泳准;《三国志》今译与古汉语专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陈惠;阿瑟·韦利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卢静;历时与共时视阈下的译者风格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6 夏云;基于语料库的英汉翻译小说常规化研究:历时的视角[D];山东大学;2010年

7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张曦;目的论视角的庞德翻译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9 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爱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文学译者批评的理论探索[D];山东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艳燕;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夏洛的网》两个中文译本对比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2 张琦;Spring Moon译本《春月》中的中国形象的再现[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3 刘海玲;文化空白和杨译本《红楼梦》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4 冯恩玉;从哲学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看多个文学译本并存[D];东华大学;2005年

5 徐贺兵;西方传教士《论语》译本中的基督教文化倾向[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6 杨天e

本文编号:9934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9934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4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