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恍惚的人》译本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9 10:21

  本文关键词:《恍惚的人》译本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有吉佐和子 《恍惚的人》 文学翻译 译本比较


【摘要】:本文以日本现代女作家有吉佐和子的长篇小说《恍惚的人》作为研究对象。 该作品创作于1972年,二战后日本社会在经过二十多年经济高速增长,70年代一跃成为发达国家之一。该作品以这一时期的日本社会为背景,讲述了伴随经济高度增长而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老人问题。 迄今为止,对于有吉佐和子的文学研究日本已有相当的文献。而国内对于有吉的文学,尤其是对《恍惚的人》的研究并不多见,到目前为止,在笔者搜集的相关文献中,有对该小说揭示的社会问题的论考,还有从该小说语言研究着手对其作品的文学特色的考察。然而,,从翻译比较的角度对原作与译本进行研究的论述少之又少,因此,本论文在联系以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就《恍惚的人》的两个中文译本进行分析,通过译本比较,考察译者翻译方法的异同,进而看其传达的效果。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章中,对相关的文学翻译理论,包括原则标准论、目的论、基本方法论等做了梳理和归纳。并在总结严复的“信、达、雅”和许渊冲的“三之”等理论的基础上,指出文学理论在文学翻译实践中的指导意义。另外,还就作为翻译基本方法的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等做了梳理,思考翻译方法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对作品《恍惚的人》的两译本的异同、通过例句予以比较考察。为了更好地把握原作的内容及风格,本章首先就作品文本的要点与特征予以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从作品内容、作品风格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分别从若干点,对两译本的具体例句予以分析比较,进而思考其在传达原作风格及特征上所显现的异同、以及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并译文传达的效果。 第三章,通过上述比较思考不同的译者如何运用翻译理论及方法进行各自的再创作。在此基础上从语言表达、译者及译本创作的目的,三个方面考察和总结译者在文学翻译中所受的影响因素。 在总结以上三章的基础上,作为本论的结论,从三个方面予以归纳。首先指出秀译本与李译本的不同点。秀译本的译文风格从形式到内容基本忠实于原著,而李译本则不拘泥于原著的形式,译文的文风更贴近于现代读者。其次,从译者采用的翻译方法看,秀译多为‘直译’,李译则侧重‘意译’;从文化理解的角度看,秀译偏重‘异化’译法、李译则以‘归化’译法为主。再次,忠实原著的秀译将异国文化的特征传达出来。但与此同时还需指出的是,由于过分强调忠实原著而导致出现晦涩的译文甚至误译。然而另一方面,因两译本先后间隔30多年,70年代的秀译本必定有其时代的局限。尽管如此,作为‘首译本’的秀译对于‘复译本’李译的影响仍不能忽略。‘复译本’可在参考‘首译本’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创作出的译本也必然各具特点。因此可以指出基于首译本创作的复译本亦具其存在价值及合理性。
【关键词】:有吉佐和子 《恍惚的人》 文学翻译 译本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外交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6
【目录】:
  • 要旨2-4
  • 中文摘要4-7
  • 序娭7-13
  • 一、 研究の目的と意

    本文编号:9996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9996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c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