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风格论视域的《兄弟》法译本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08 21:34
余华小说《兄弟》自2005年出版以来,在国内备受争议。而当该小说进入外国读者市场后,好评如潮,这与该部小说的极端现实主义写作风格有关。以刘宓庆的翻译风格论为指导,从形式标记层面的语域标记、词语标记、章法标记和修辞标记,以及非形式标记层面的表现法和接受者因素出发,通过举例对比分析原文与译文,探讨译者如何再现小说的风格特色。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一、翻译风格论与风格的可译性
二、《兄弟》法译本的翻译风格分析
(一)形式标记
1. 语域标记
2. 词语标记
3. 章法标记
4. 修辞标记
(二)非形式标记
1. 表现法
2. 接受者因素
三、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融流浪汉小说与癫狂的诙谐文学为一体——论余华《兄弟》在法国的接受[J]. 张博. 文学评论. 2015(06)
[2]莫言、余华和苏童小说在法国的译介[J]. 蒋向艳. 东方翻译. 2010 (06)
[3]《兄弟》的不同诠释与接受——余华在法兰西文化语境中的译介[J]. 杭零,许钧. 文艺争鸣. 2010(07)
[4]《兄弟》在法语世界——法语书评翻译小辑[J]. 王侃,蔡丽娟,朱志红. 文艺争鸣. 2009(02)
[5]翻译风格论(下)[J]. 刘宓庆.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0(02)
[6]翻译的风格论(上)[J]. 刘宓庆.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0(01)
硕士论文
[1]余华长篇小说的叙事研究[D]. 陈禹.重庆师范大学 2016
[2]余华的《兄弟》在法兰西语境中的接受研究[D]. 许方.南京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704597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一、翻译风格论与风格的可译性
二、《兄弟》法译本的翻译风格分析
(一)形式标记
1. 语域标记
2. 词语标记
3. 章法标记
4. 修辞标记
(二)非形式标记
1. 表现法
2. 接受者因素
三、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融流浪汉小说与癫狂的诙谐文学为一体——论余华《兄弟》在法国的接受[J]. 张博. 文学评论. 2015(06)
[2]莫言、余华和苏童小说在法国的译介[J]. 蒋向艳. 东方翻译. 2010 (06)
[3]《兄弟》的不同诠释与接受——余华在法兰西文化语境中的译介[J]. 杭零,许钧. 文艺争鸣. 2010(07)
[4]《兄弟》在法语世界——法语书评翻译小辑[J]. 王侃,蔡丽娟,朱志红. 文艺争鸣. 2009(02)
[5]翻译风格论(下)[J]. 刘宓庆.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0(02)
[6]翻译的风格论(上)[J]. 刘宓庆.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0(01)
硕士论文
[1]余华长篇小说的叙事研究[D]. 陈禹.重庆师范大学 2016
[2]余华的《兄弟》在法兰西语境中的接受研究[D]. 许方.南京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7045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waiyufanyi/3704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