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英语论文 >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空余的房间》的翻译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3 08:49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尤金·奈达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虽然距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该理论仍在国内外翻译界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该理论主张意义而非形式上的对等,强调读者反应。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选取的翻译材料来自澳大利亚女作家海伦·加纳(Helen Garner)的文学作品《空余的房间》(The Spare Room)。该作品文笔细腻,作者对人物及景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生动形象,感情充沛。为了能够在译文中再现这些特点和情感,实现功能上的对等,作者采用了相应的翻译策略。本文基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词汇层面、句法层面、篇章层面和文体层面分别对《空余的房间》第一章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鉴于原文的文体和语言特色,本文将着重从审美功能对等角度探讨译文使用的翻译策略。另外,为了体现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及校改过程中对笔者的启发,笔者在译例分析中对比了原译和改译,分析了采取相应翻译策略的原因。在词汇层面,笔者认为翻译时应考虑词汇所透露出的情感,注意使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一样的反应。在句法层面,译者应在认识到中英文衔接方式的差距后,对译文的语序进行调整,必要时增减衔接词,从而使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行文习惯。在篇章层面,译者需要结合上下文对篇章进行分析,通过对衔接词、从句等的处理,确保语篇的连贯通畅。在文体层面,译者应参照原文的风格特点,通过使用保留原文感情色彩及风格的词及结构向读者传达出原文的风格。实现审美功能的对等。通过翻译实践及对翻译过程的分析,笔者认为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不应亦步亦趋,被原文的形式牵着走。而应从译入语读者的反应及原文的意义出发,充分结合上下文语境及汉语的表达习惯,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再现原文的意义及风格。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315.9;I046
文章目录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项目说明
源语/译语对照语篇
翻译评注
    一 引论
        1.1 文献综述
            1.1.1 功能对等理论的内容及发展
            1.1.2 文学翻译及功能对等理论
        1.2 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策略选择的指导作用
    二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
        2.1 词汇层面的功能对等
        2.2 句法层面的功能对等
        2.3 篇章层面的功能对等
        2.4 文体层面的功能对等
    三 结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彭青龙;;中国澳大利亚文学研究30年评述[J];译林;2009年02期

2 王红阳;;翻译中的语篇功能对等研究[J];中国翻译;2008年03期



本文编号:18716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yingyulunwen/18716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a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