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者英语机械工程权威学术论文中关联标记语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4 14:00
本文关键词:中外学者英语机械工程权威学术论文中关联标记语的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关联标记语这一术语属于词汇—语法的一种形式,其能较明显地标示语篇中作者的关联点或重点。(Hunston 1994:191)”近几年,这一语言现象备受语言学家的关注,并且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然而从对比分析的角度对机械工程领域的关联标记语的研究是一种新颖的尝试。本文利用关联标记语的定义、分类和韩礼德的语言元功能理论作为框架,对中外学者著的机械工程领域的英语权威学术论文中的关联标记语进行了尝试性研究。关联标记语是由学者Hunston于1994年提出来的,被认为是语篇的一种交互特征,因为其能标示出语篇的重点。学者Deroey和Tavernier于2002年首次将关联标记语分为了四大模式,其中每个模式又包括几个次模式。韩礼德的语言元功能理论包括三大系统:概念元功能,人际元功能和语篇元功能。本文运用Deroey和Tavernier对关联标记语的分类并借助LL值,对机械工程领域的四个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和车辆工程的各20篇(其中英美人著的10篇,中国人著的10篇)权威学术论文中的关联标记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利用LL值进行定性分析,检测其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并给出相应的解释。本研究试图弄清楚以下两个问题:1)英语母语作者和汉语母语作者著的机械工程类的英文权威论文中使用了什么类别的关联标记语?它们分别实现了何种语言元功能?2)中外学者在使用这些关联标记语过程中各有哪些偏好?其原因是什么?研究发现:(a)中外学者在形容词模式中的“What v-link ADJ v-link n/clause”和“MN v-link ADJ”频数方面相差不大,且不频繁使用“What v-link ADJ v-link n/clause”。本族语者常使用"deic v-link ADJ",其频数接近中国学者使用频数的两倍。另外,本族语者常使用"it v-link ADJ clause",其频数接近中国学者使用频数的四倍。(b)中外学者都很喜欢使用名词模式中的“MN v-link adj”和“MN v-link”,而很少使用“deic v-link adj.MN”。中国学者常使用"there v-link MN",其频数接近本族语学者使用频数的两倍。且中国学者频繁使用"there v-link ADJ MN",其频数是本族语学者使用频数的三倍之多。另外,本族语学者还常使用"deic v-link MN",其频数接近中国学者使用频数的两倍。(c)在动词模式中,中国学者频繁使用"To-INF n/clause"和"V n/clause",其频数是本族语学者使用频数的两倍之多。另外,中国学者频繁使用"1p pers pron v n/clause",其频数是本族语学者使用频数的三倍之多。(d)副词模式在中外学者机械工程领域的英语权威学术论文中都比较少有,且类别比较单一。(e)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六个过程体现概念元功能的。其中,形容词模式中的“MN v-link ADJ(past participle)”实现了物质过程,中外学者具有显著性差异;形容词模式中的"MN v-link ADJ"实现了关系过程,中外学者具有显著性差异;心理和行为过程在中外学者语料库中几乎很少见;中外学者在言语过程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名词模式中的"there v-link MN"和"there v-link ADJ MN"实现了存在过程,中外学者语料库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动词和形容词模式能够体现人际元功能,其主要是由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实现的。动词模式中的"v n/clause"体现语气系统,中外学者语料库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动词模式中的"lp pers pron v n/clause"体现情态系统,中外学者语料库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语篇元功能是通过副词模式中的评述附加语实现的。这些差异很有可能归于本族语者(英美人)和非本族语者(中国人)间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相异的学术文化。从思维方式角度来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发散性和螺旋式上升的特点,然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却具有线性和逻辑性的特征。追其根源是因为:中国学者的思维方式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另外,中国社会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中国学者保守和谨慎地陈述学术观点。与此相反,本族语者积极和主动地陈述学术观点。另一方面,从学术文化角度来考虑,本族语者注重个人文化、相互协商和彼此互动。与之相反,非本族语者却习惯于强调集体主义、权威性和客观性。
【关键词】:关联标记语 元功能 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权威学术论文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313
【目录】:
- Abstract7-10
- 摘要10-12
- List of Abbreviations12-15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5-18
- 1.1 Objectives of the Research15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5-17
- 1.3 Layout of the Thesis17-18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8-23
- 2.1 Review of Relevance Marker Researches18-20
- 2.2 Previous Study of Relevance Marker in the Field of Academic Discourse20-21
- 2.3 Summary21-23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23-35
- 3.1 Definition of Relevance Marker23-24
- 3.2 Classification of Relevance Marker24-28
- 3.2.1 Adjective Pattern24-25
- 3.2.2 Noun Pattern25-26
- 3.2.3 Verb Pattern26-27
- 3.2.4 Adverb Pattern27-28
- 3.3 Metafunctions of Language Proposed by Halliday28-34
- 3.3.1 The Ideational Metafunction28-30
- 3.3.2 The 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30-32
- 3.3.3 The Textual Metafunction32-34
- 3.4 Summary34-35
- Chapter Four Methodology35-39
- 4.1 Research Questions35
- 4.2 Source of Data35-37
- 4.3 Research Methods and Procedures37-39
- Chapter Five Results and Discussion39-52
- 5.1 Adjective Pattern and Metafuncations40-44
- 5.1.1 Adjective Pattern in Native and Chinese Writers’ Corpora40-41
- 5.1.2 Adjective Pattern and Ideational Metafuncation41-43
- 5.1.3 Adjective Pattern and Interpersonal Metafuncation43-44
- 5.2 Noun Pattern and Metafuncation44-46
- 5.2.1 Noun Pattern in Native and Chinese Writers’ Corpora44-45
- 5.2.2 Noun Pattern and Ideational Metafunction45-46
- 5.3 Verb Pattern and Metafunction46-48
- 5.3.1 Verb Pattern in Native and Chinese Writers’ Corpora46-47
- 5.3.2 Verb Pattern and 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47-48
- 5.4 Adverb Pattern and Textual Metafunction48-49
- 5.4.1 Adverb Pattern in Native and Chinese Writers’ Corpora48
- 5.4.2 Adverb Pattern and Textual Metafunction48-49
- 5.5 Summary49-52
- Chapter Six Conclusion52-55
- 6.1 Major Findings52-53
- 6.2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53
- 6.3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53-54
- 6.4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54-55
- References55-59
- Appendix I Publication in the Period of Master59-60
- Appendix II Sources of Academic Papers60-65
- Acknowledgements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云华;陈朦;;英汉关联标记与条件小句语序的蕴涵共性[J];外语学刊;2015年03期
2 栾丽萍;季超;;英语学术论文中的立场副词研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5年01期
3 郭中;;因果复句关联标记模式与语序的蕴涵关系[J];语言研究;2015年01期
4 严齐;张继东;;基于学习者语料库态度立场形容词标记语的对比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5 李志君;;中外学术语篇中的重述标记比较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6 潘t
本文编号:3909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yingyulunwen/39096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