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风土人情录》翻译报告(节选)
本文关键词:《岭南风土人情录》翻译报告(节选)
【摘要】:1832年,美国公理会遣华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在广州创办了一份英文报刊—《中国丛报》,旨在向西方社会译介中国的社会状况及其文化,希望能以此激发西方民众对在华传教事业的兴趣和支持。《中国丛报》史料价值极其珍贵,为研究近代中外关系史必不可少的资料。西方传教士在他们的译介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极其有效的跨文化翻译策略与技巧。对此,国内部分学者在个别方面作了研究,但至今仍然没有学者对《中国丛报》中有关“中国风土人情”的文章进行翻译并对其作者所采取的对外译介中国文化的策略进行归纳总结。本文作者节选并翻译了《中国丛报》中的“岭南风土人情录”章节。在翻译的过程中,作者强烈地感受到了西方传教士的整套译介策略为他们的活动带去了极大的帮助。对此,作者作了分析,并发现西方传教士主要通过4种方式为西方读者描述或呈现中国的风土人情。作者针对他们的译介策略,总结得出了自己翻译过程中的处理方式以及翻译方法。本篇报告共由四部分组成:任务描述、过程描述、案例分析以及结论。案例分析部分,基于语用顺应论的理论知识,作者列举了相应的翻译策略或方法,这包括: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分析总结,为同类型的文本翻译、相关的研究和学习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顺应论 译介策略 《中国丛报》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315.9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5-6
- ABSTRACT6-7
- 摘要7-9
- 1. TASK DESCRIPTION9-13
- 1.1 About the Author9-10
- 1.2 About the Source Texts10-12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12-13
- 2. PROCESS DESCRIPTION13-19
-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13-16
- 2.1.1 Parallel Texts13-14
- 2.1.2 Dictionaries and Online References14-15
- 2.1.3 The Theory of Adaptation15-16
- 2.2 The Schedule of Translation16-17
- 2.3 Post-translation Management17-19
- 2.3.1 Self-proofreading17-18
- 2.3.2 Proofreading by Classmates18
- 2.3.3 Final Check by Supervisor18-19
- 3. CASE STUDY19-39
- 3.1 Introduction to the Text Analysis19-25
- 3.1.1 Culture-loaded Words and Paratext20-22
- 3.1.2 Narrating Stories in the First Person22-23
- 3.1.3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23-24
- 3.1.4 Presuppositions and Comments24-25
- 3.2 Transla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the Text Analysis25-39
- 3.2.1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26-31
- 3.2.2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31-39
- 4. CONCLUSION39-41
- 4.1 Major Findings39
- 4.2 Translation Limitations39-41
- REFERENCES41-43
- APPENDICE43-75
- Appendix A43-61
- Appendix B61-75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丽华;;《中国丛报》与早期中美文化交流初探[J];老区建设;2009年14期
2 吴义雄;;《中国丛报》关于中国社会信仰与风习的研究[J];学术研究;2009年09期
3 赵禾;浅谈《中国丛报》[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4 仇华飞;;裨治文与《中国丛报》[J];历史档案;2006年03期
5 李烽;黄比新;阎静萍;蔡理才;;《中国丛报》中文提要(之一)[J];岭南文史;1985年01期
6 张振明;;跨文化解读中的知识与权力——《中国丛报》与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法律形象[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李秀清;;清朝帝制与美国总统制的思想碰撞——以裨治文和《中国丛报》为研究视角[J];法商研究;2011年05期
8 吴义雄;;《中国丛报》与中国历史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陈忠;;侵略中国的喉舌——《中国丛报》[J];天风;2002年12期
10 顾钧;;中国的第一份英文刊物[J];博览群书;2011年1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黄浩;《岭南风土人情录》翻译报告(节选)[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年
2 黄浩;《岭南风土人情录》翻译报告(节选)[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年
3 李静;《中国丛报》鸦片报道研究[D];暨南大学;2014年
4 徐燕;《中国丛报》广州形象构建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5 戴丽华;《中国丛报》与早期中美文化交流[D];南昌大学;2007年
6 施宁胤;从《中国丛报》看十九世纪上半叶西人对中国的地理认识[D];复旦大学;2012年
7 曹飞霞;鸦片战争前后美国对华认识[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8 吴慧s,
本文编号:5146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yingyulunwen/514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