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中李白诗歌的阐释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华夏集》中李白诗歌的阐释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埃兹拉·庞德 华夏集 李白诗歌翻译 伽达默尔阐释学
【摘要】:《华夏集》是庞德众多译作中影响最大的一部,被誉为20世纪初最受欢迎的诗集之一。作为一部翻译作品,它在翻译界引起了巨大争议,有很多译家指责庞德的译作中充斥着误译和漏译,也有很多译家认为翻译也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庞德的创造性翻译革新和丰富了翻译方法。本文笔者则与英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巴斯奈特持相同见解,认为译者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阐释的过程。译者首先必须作为读者对文本进行阐释,根据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阐释即对话,是读者根据自身经验和需要不断对文本提出问题并得到解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认知被不断修正和扩展,而文本的意义也根据读者提问的方式多样性的呈现出来。最终的结果不是读者原来认知的视域,也不是文本原初呈现的视域,而是二者融合形成的第三视域。这个第三视域借助翻译成果得以呈现出来。本文通过研究《华夏集》中李白诗歌译作与原作的差异,探讨庞德对中国诗歌的阐释过程。庞德的先在视域决定了他将对文本提出的问题,要求文本满足的需要。而翻译作品呈现出来的则是原作文本满足了庞德需要,回答了庞德问题,印证了庞德观点的部分。本论文总共分为四章,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二章至第四章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发现问题并根据理论进行分析。第一章简单介绍伽达默尔阐释学理论,作为分析庞德翻译过程中的理解和阐释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找出庞德译作与李白原作的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于庞德对原作文本进行了创造性阐释,因而带有庞德自身诗歌理论,诗歌创作原则的痕迹。第三章挖掘庞德的先在视域,即他对诗歌创作的期望和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诗歌的了解程度。第四章指出庞德翻译作品中体现庞德诗歌创作原则和意象主义特征的部分,证明在视域融合的过程中,庞德对原作意义进行了修正以符合他自身的创作需要。
【关键词】:埃兹拉·庞德 华夏集 李白诗歌翻译 伽达默尔阐释学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Introduction9-14
- 0.1 Introduction of Pound’s Cathay9-11
- 0.2 Literature Review11-13
- 0.3 Thesis Statement13-14
- Chapter One Gadamer’s Hermeneutics14-23
- 1.1 Definition of Hermeneutics15-16
- 1.2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ermeneutics16-21
- 1.3 Hermeneutics Applied in This Thesis21-23
- Chapter Tw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ound’s Translated Works andLi’s Original Works23-36
- 2.1 Differences in Writing Motivation24-27
- 2.1.1 Poetry Reform—Imagism24-25
- 2.1.2 Portrayal of the Europeans’ Mood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25-27
- 2.2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Styles27-36
- 2.2.1 Differences in Diction27-30
- 2.2.2 Differences in Artistic Conception30-35
- 2.2.3 Differences in Musical Rhythm35-36
- Chapter Three The Influence of Pound’s Preunderstanding on His Interpretation36-44
- 3.1 Pound’s Poetic Proposals37-41
- 3.1.1 Pound’s Cosmopolitanism and Historicism37-40
- 3.1.2 Pound’s Imagism and Vorticism40-41
- 3.2 Pound’s Chinese Complex41-44
- 3.2.1 Research for Chinese Culture41-42
- 3.2.2 Study of Chinese Poetry42-44
- Chapter Four The Fusion of Horizons in the Interpretation Process44-56
- 4.1 Pound’s Principles on Poetry Creation46-49
- 4.1.1 The Principle of Free Verse46-47
- 4.1.2 The Principle of Imagism47-49
- 4.1.3 The Principle of Lyrics49
- 4.2 Pound’s Imagist Characteristics49-56
- 4.2.1 Direct Reference to“Things”50-52
- 4.2.2 Avoidance of Superfluous Words52-54
- 4.2.3 Adoption of Musical Rhythm54-56
- Conclusion56-57
- Works Cited57-5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59-61
- Acknowledgements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雨缙;;从异化翻译理论看《华夏集》中的战争诗歌[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8期
2 杜夕如;;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水系意象——以《华夏集》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3 吴芳芳;;《华夏集》:庞德“东方取经”[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刘淑萍;;简讯[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8年01期
5 蒋洪新;庞德的《华夏集》探源[J];中国翻译;2001年01期
6 李莉;庞德《华夏集》之中国情结[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陈琳;;从图式理论看庞德英译《华夏集》[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年11期
8 袁苑;周正履;;陌生又熟悉的“Cathay”——庞德《华夏集》的再思考[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年02期
9 张子源;战争、离愁和女人──《华夏集》的艺术主题[J];外国文学评论;1998年04期
10 邹利民;王静;;从互文性的视角看《华夏集》中的文化翻译[J];文教资料;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黄杰;西大门明珠生辉[N];淮南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何婷婷;领跑在希望的田野上[N];淮南日报;2007年
3 通讯员 单永贵 本报记者 肖东;宝应县夏集成人校:当好农民致富“助推器”[N];江苏教育报;2014年
4 孙娟 本报记者 范伟;宝应夏集镇招商被指饮鸩止渴[N];今日信息报;2010年
5 本报通讯员 徐瑞成 本报记者 刘银昌;定诺 亮诺 践诺 评诺[N];淮南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黄杰;由“规模扩张”到“效益导动”[N];淮南日报;2008年
7 记者 刘银昌;夏集镇获批为省优秀旅游乡镇[N];淮南日报;2011年
8 傅宗仁 卢玉春 蔡履贵;宝应夏集国税“四三三”创建工程见成效[N];江苏经济报;2004年
9 本报通讯员 徐瑞成 本报记者 刘银昌;正是龙头劲舞时[N];淮南日报;2010年
10 张志斌;华润入主敲定华源重组即将落幕[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真伟;庞德《华夏集》的三首李白诗再探[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2 杨光;论庞德的“语言能量”观在译作《华夏集》中的应用[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丹;[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5年
4 何静;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庞德《华夏集》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吕佳颖;《华夏集》中李白诗歌的阐释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6 杨丹;以《华夏集》英译为例看庞德对中国诗歌的误读与创新[D];山东大学;2014年
7 于雪梅;探究庞德对《华夏集》的重写[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8 刘莉;从改写理论看庞德《华夏集》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杨丽珍;创造性阐释:论庞德《华夏集》的英译[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10 Fan Di;[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389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yingyulunwen/638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