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英语论文 >

语块教学对外语学习者词汇知识和写作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0 13:14

  本文关键词:语块教学对外语学习者词汇知识和写作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语块教学 认知因素 词汇知识 写作水平


【摘要】:本研究以语块理论、认知理论为依据,参照Lewis(1993)的语块教学法设计出融合认知因素的语块教学模式,探讨融合认知因素的语块教学模式对外语学习者英语学习中的词汇知识和写作水平的影响。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融合认知因素的语块教学模式对独立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词汇知识有何影响?(1)对词汇广度知识有何影响?(2)对词汇深度知识有何影响?2.融合认知因素的语块教学模式对独立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何影响?(1)对写作成绩有何影响?(2)写作中语块使用的数量与写作成绩是否相关?(3)对写作中语块使用的恰当性有何影响?3.独立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对本实验中采用的融合认知因素的语块教学模式作何态度?本文以实证研究的方式探讨和分析了融合认知因素的语块教学模式对外语学习者英语学习中词汇知识和写作水平的影响。来自江苏省某独立学院两个自然班的64位大一学生参加了这次教学实验。其中一个班的33位学生被随机认定为实验组,另外一个班的31名学生为控制组。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实验组运用了融合认知因素的语块教学法进行教学(集中于提高学生对语块的注意,对学生进行可理解性的语块输入,加强语块记忆和组织多形式语块输出的教学),控制组运用的是传统教学方法(集中于独立词汇和语法的教学)。实验周期为15周。实验前和实验后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分别进行了词汇广度知识和深度知识测试以及写作水平测试。此外,为了进一步获得学生对语块教学模式有效性的反馈,实验后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了一次访谈。在进行了具体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后得到了以下实验发现:1.在词汇广度知识后测中,实验组与控制组成绩均有所提高,实验组的成绩虽然高于控制组,但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本研究采用的语块教学模式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对外语学习者的词汇广度知识没有显著影响。2.在词汇深度知识后测中,实验组与控制组成绩均有所提高,实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控制组,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本研究采用的语块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外语学习者的词汇深度知识水平。3.在写作后测中,实验组与控制组成绩均有所提高,但实验组的成绩明显优于控制组,取得了显著进步。这说明语块教学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外语学习者的写作水平。4.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写作中语块使用数量的统计显示实验组语块使用数量在实验后有明显增长,并与控制组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组内高分组和低分组语块使用数量也存在明显差异。检测得出学习者语块使用数量与写作成绩呈正相关。5.同实验前相比较,学习者在写作水平后测中运用了更多恰当的语块,并且写作成绩高的学习者运用的恰当语块比写作成绩低的学习者多。这表明本研究采用的语块教学模式能够使外语学习者更好地在写作中使用语块,并对写作水平较高的学习者有更加显著影响。6.实验后,对实验组进行访谈,绝大多数学习者反映语块教学能够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并且对写作中内容表达和篇章组织有很大帮助。总的来说学生对本实验采用的语块教学模式持肯定态度。本研究为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在语块教学过程中注重认知因素,包括引起学习者对语块的注意,增加语块的可理解性输入,同时在课堂内外鼓励学习者采取丰富的记忆形式和输出活动,从而提高学习者词汇知识水平和写作水平,是一种值得提倡的二语教学方法。同时也有助于革新独立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为英语课堂融入更多新颖有效的教学形式。
【关键词】:语块教学 认知因素 词汇知识 写作水平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319.3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6-7
  • ABSTRACT7-10
  • 摘要10-19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9-27
  •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19-21
  • 1.2 Motivation of the Study21-23
  • 1.3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Study23-24
  • 1.4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24-25
  • 1.5 Outline of the Thesis25-27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27-54
  • 2.1 Lexical Chunk27-34
  • 2.1.1 Definitions of Lexical Chunk27-30
  • 2.1.2 Classifications of Lexical Chunk30-32
  • 2.1.3 Criteria for Identifying Lexical Chunk32-34
  • 2.2 The Effects of Lexical Chunks on Vocabulary Knowledge and WritingCompetence34-41
  • 2.2.1 Vocabulary Knowledge and Writing Competence34-39
  • 2.2.1.1 Vocabulary Knowledge34-36
  • 2.2.1.2 Writing Competence36-39
  • 2.2.2 Roles of Lexical Chunks in Vocabulary Knowledge and WritingCompetence39-41
  • 2.3 Lexical Approach41-45
  • 2.3.1 Nattinger and DeCarrico’s Application of Lexical Chunk42-43
  • 2.3.2 Michael Lewis’s Lexical Approach43-45
  • 2.3.3 Other Scholars’Application of Lexical Chunk in Teaching45
  • 2.4 Studies on Lexical Approach45-52
  • 2.4.1 Studies on Lexical Approach Abroad46-47
  • 2.4.2 Studies on Lexical Approach at Home47-52
  • 2.5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this Study52-54
  • Chapter Three IMPLEMENTATION OF LEXICAL APPROACH54-62
  • 3.1 Theoretical Basis54-58
  • 3.1.1 Noticing54-55
  • 3.1.2 Input55-56
  • 3.1.3 Memorization56-57
  • 3.1.4 Output57-58
  • 3.2 A Refined Model of Lexical Approach58-62
  • 3.2.1 Noticing Lexical Chunks58
  • 3.2.2 Inputting Lexical Chunks58-59
  • 3.2.3 Memorizing Lexical Chunks59-60
  • 3.2.4 Outputting Lexical Chunks60-62
  • Chapter Four METHODOLOGY62-84
  • 4.1 Research Questions62
  • 4.2 Participants62-63
  • 4.3 Instruments and Teaching Materials63-71
  • 4.3.1 Test for Vocabulary Knowledge and Scoring64-67
  • 4.3.1.1 Test for the Breadth of Knowledge of Vocabulary64-65
  • 4.3.1.2 Test for the Depth of Knowledge of Vocabulary65-67
  • 4.3.1.2.1 Word Associates Format (WAF)65-66
  • 4.3.1.2.2 Cloze Test66-67
  • 4.3.2 Writing Test and Scoring67-68
  • 4.3.3 Identifying Lexical Chunks in Learners’ Writing Papers68-69
  • 4.3.4 An Interview on Learners’Attitudes towards Lexical Approach69-70
  • 4.3.5 Lexical Chunk Teaching Materials70-71
  • 4.4 Research Procedures71-82
  • 4.4.1 Pretests71-72
  • 4.4.2 Procedures of the Experiment72-80
  • 4.4.2.1 Awareness-Raising in Exploration Stage72-74
  • 4.4.2.2 Comprehensible Input in Training Stage74-76
  • 4.4.2.3 Memorizing and Practicing in Training Stage76-78
  • 4.4.2.4 Output Activities in Consolidating Stage78-80
  • 4.4.3 Posttests80-81
  • 4.4.4 Interview81-82
  • 4.5 Data Collection82-83
  • 4.6 Data Analysis83-84
  • Chapter Five RESULTS AND DISCUSSIONS84-104
  • 5.1 The Effects of Lexical Approach on Learners’ Vocabulary Knowledge84-90
  • 5.1.1 The Effects of Lexical Approach on Learners’ Breadth of Knowledge ofVocabulary84-87
  • 5.1.2 The Effects of Lexical Approach on Learners’ Depth of Knowledge ofVocabulary87-90
  • 5.2 The Effects of Lexical Approach on Learners’ Writing Competence90-98
  • 5.2.1 The Effects of Lexical Approach on Learners’Writing Scores90-92
  • 5.2.2 Comparison of the Numbers of Lexical Chunks Used in Learners’Writings92-96
  • 5.2.3 Improvement in the Appropriate Use of Lexical Chunks96-98
  • 5.3 Learners’Attitudes towards Lexical Approach98-99
  • 5.4 Discussions99-104
  • 5.4.1 Roles of Lexical Approach in Improving Learners’ VocabularyKnowledge100-101
  • 5.4.2 Roles of Lexical Approach in Improving Learners’ Writing Competence101-104
  • Chapter Six CONCLUSION104-110
  • 6.1 Major Findings104-107
  • 6.2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107-108
  • 6.3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108-110
  • REFERENCES110-119
  • APPENDICES119-136
  • APPENDIX I Pretest for the Breadth of Knowledge of Vocabulary——VLT (Vocabulary Level Test)119-122
  • APPENDIX II Posttest for the Breadth of Knowledge of Vocabulary——VLT (Vocabulary Level Test)122-124
  • APPENDIX III Pretest for the Depth of Knowledge of Vocabulary124-128
  • APPENDIX IV Posttest for the Depth of Knowledge of Vocabulary128-132
  • APPENDIX V Writing Pretest132-133
  • APPENDIX VI Writing Posttest133-134
  • APPENDIX VII Criteria for Grading the Writing Test Papers134-135
  • APPENDIX VIII Interview Questions135-136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1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首届全国语言语块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一号通知)[J];外语电化教学;2008年05期

2 ;首届全国语言语块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通知(第一号)[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年04期

3 ;首届全国语言语块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一号通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4期

4 ;首届全国语块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J];外语研究;2008年03期

5 ;首届全国语言语块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一号通知)[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6 周勤;;不同投入量的任务对语块习得的影响[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杨金华;;论语块的特点、性质认定及作用[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毕会英;赵玉玺;;语块在整合传统与现代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09年10期

9 王立非;陈香兰;;语言语块教学与研究在中国的进展——“首届全国语言语块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10 张律;张智雄;;语块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J];琼州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强;詹卫东;任海波;;构建大规模的汉语语块库[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邱丽娜;;从语块学习与重复模仿谈大学英语口语教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洪蕾;;语块理论在创新大学英语中的运用[A];传承创新 跨越发展——2012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第三分会场暨贵州省外语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洪蕾;;语块理论在创新大学英语中的运用[A];贵州省外语学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程葳;邱立坤;;限定领域汉英口语双语语块库的构建[A];中文信息处理前沿进展——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二十五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翟玉玺;;准中级汉语口语中的语块产出研究[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周玉;宗成庆;徐波;;基于多层过滤的统计机器翻译[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宋慧曼;程葳;;关于双语语块规范的几个问题[A];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钱娟;王立非;;“CCTV杯”英语演讲中的语块对比研究[A];全球化中的英语演讲:挑战与创新——首届全国英语演讲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梁颖红;;真实语料下基于多Agent分布式英语[A];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2009)[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周荣;英语情绪类语块认知隐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石洛祥;中国英语学习者惯用语块习得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李慧;现代汉语“V_单+NP”语块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4 甄凤超;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外语学习者口语交际能力研究:COLSEC中的预构成语块、图式、语用特征及策略[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丹;“俗话说”的多角度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孟萌;语块教学对不同学习风格高中生英语写作效果的实证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雪(Snow);语块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4 焦扬;语块与高三年级学生的英语口语流利性的相关性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5 邱佳静;语块在小学生阅读中的作用:眼动研究的证据[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毕晋;反问构式“X的什么Y”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7 郭瑜;语块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初级听力教学中的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郑媛媛;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及美国国情咨文语块对比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9 冯志茹;基于语块的汉语韵律短语边界识别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10 刘琰;中英科技文中语块使用对比分析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508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yingyulunwen/6508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3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