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小语种论文 >

地区文化对翻译风格的影响—大陆、台湾意汉译文比较

发布时间:2020-04-05 09:16
【摘要】:本文的目的在于从历史、经济、文化等背景分析两岸在这分开的时间内各自所经历的不同发展及两地的文化差异,及其反映在翻译风格上的影响。文中以笔者个人在北京生活的经验,真实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两岸语言习惯的差异,都在日常的生活中显现。因此运用笔者的经历做文化和用语习惯的对比。最后以《马可瓦多》一书的几个篇章做两岸译者风格的比较,将两地的翻译与原文做分析,再比较中文译文的风格。 本文先在第一章介绍文化与语言的关联及翻译的概念。“文化”这个词在中国最早是指古代帝王文治和教化的意思,它是跟“武功”相对而存在的。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一词是从日文中借过来的。日文译自拉丁文的cultura,这个词原来有耕作、栽培和饲养的意思。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而现代意义上的“文化”这一术语,它是19世纪中叶才在人类学著作中使用起来的,中国《辞海》对“文化”的解释,还是比较准确明了的。《辞海》对“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并进而指出文化是历史现象,具有阶级性、民族性和历史连续性。对于文化最佳的解释应为:文化是各个民族对特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其适应成果的总和。把文化看成是各个民族对特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其成果的累积,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和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及其普遍价值。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最明显就是反映在其词汇上。例一:居住在印度南部的科雅人能分辨七种竹子,但是却没有单独的名词去分辨露、雾、雪。考虑到他们是热带的居民,这点是易于理解的。例二:与上例相反,英语中关于雪只有一个名词( Snow ),但北极的爱斯基摩人却分别用不同的名词来表示“地上的雪”、“正在落的雪”、“正在堆积的雪”和“堆积的雪”。其原因是在那种生态环境中,雪的状态对于旅行、狩猎都是十分重要的。语言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受到文化的影响,但是它反过来又能影响文化。例:萨皮尔沃夫(Sapir-Whorf)假说:认为“不同的语言结构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尽管他提出了语言、思想和社会行为是紧密相关的这一点有其积极意义,但是归根结蒂,语言和思想的变迁应该是由社会和经济的实践引起的,而并非语言和思想决定了社会和经济的变迁。
【学位授予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H772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瑜卿;民族交往的多维审视[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钟伟静;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大陆译本和台湾译本的对比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148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zhichangyingyu/26148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b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