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韩运动动词事件框架表达的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21-01-25 03:15
本文以Talmy的事件框架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汉语是一种非典型的卫星框架语言,韩语是一种特殊的动词框架语言。因为两种语言框架不同,表示同一个位移事件的方式也不同,汉语是通过动趋式(V1+V2)结构来表示位移事件,韩语则是用几个动词结合而成的复合移动动词来表示位移事件。汉语的趋向动词是韩语为母语的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重点。韩语没有趋向补语,虽然汉语的(V1+V2)结构跟韩语的复合移动动词在形式和意义上存在很多相似点,但同时两种语言也有很大不同。通过研究,笔者发现学生在习得趋向补语时出现的偏误跟两种语言的类型差异密切相关。第一,因为两个语言的类型不同,所以表达位移事件的方式不同。第二、两种语言的语序不同,语序是影响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汉语是SVO语言,而韩语是SOV语言,因此教学的时候老师需要注意这差异。从具体的形式看,汉语“V1+简单趋向动词”形式中需要注意V2有没有包含“指示”成分,如果没有包含,在韩语里为了形成复合移动动词得加上“来/去”。“V1+复合趋向动词”的形式跟韩语完全一致,这是因为汉语的复合移动动词本身都包含“来/去”,因此不...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缘由和价值
1.2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 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特色和创新之处
2. 汉语是哪种框架的语言
2.1 汉语是属于卫星框架语言
2.2 汉语是动词框架语言
2.3 汉语是等价框架语言
2.4 汉语是广义的等价框架语言
3. 韩语是哪种框架的语言
3.1 前人的研究
3.2 韩语是不是典型的动词框架语言?
4. 统计分析
4.1 研究目标
4.2 实际分析
4.2.1 运动类动词
4.3 分析结果
4.3.1 确定汉语和韩语语言的类型
4.3.2 分析汉韩不同的原因
4.3.2.1 韩语的复合移动动词的特点
4.3.2.2 韩语运动类动词的特点
5. 结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语位移事件词汇化的语言类型探究[J]. 阚哲华. 当代语言学. 2010(02)
[2]英汉运动事件框架表征对比及应用探析[J]. 王焕芳. 沈阳大学学报. 2009(06)
[3]位移动词“来/去”带宾能力的不对称[J]. 左双菊.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7)
[4]“来”和come“去”和go对比研究[J]. 姜玲.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5]从翻译看日汉移动动词「来ゐ/行く」和“来/去”的差异——以译者观察事物的角度[J]. 彭广陆.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8(04)
[6]现代汉语运动类事件表达的结构特征[J]. 唐晓磊.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04)
[7]英汉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的类型学研究[J]. 罗杏焕. 外语教学. 2008(03)
[8]韩语动词“■■/■■”与汉语动词“来/去”的参照点对应研究[J]. 丁斓斓.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32)
[9]运动事件框架理论的应用与思考[J]. 王义娜,张晓燕.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7(04)
[10]运动动词“来/去”的语用意义及其指示条件[J]. 文旭.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02)
硕士论文
[1]朝鲜族小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研究[D]. 崔圣爱.延边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98452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缘由和价值
1.2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 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特色和创新之处
2. 汉语是哪种框架的语言
2.1 汉语是属于卫星框架语言
2.2 汉语是动词框架语言
2.3 汉语是等价框架语言
2.4 汉语是广义的等价框架语言
3. 韩语是哪种框架的语言
3.1 前人的研究
3.2 韩语是不是典型的动词框架语言?
4. 统计分析
4.1 研究目标
4.2 实际分析
4.2.1 运动类动词
4.3 分析结果
4.3.1 确定汉语和韩语语言的类型
4.3.2 分析汉韩不同的原因
4.3.2.1 韩语的复合移动动词的特点
4.3.2.2 韩语运动类动词的特点
5. 结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语位移事件词汇化的语言类型探究[J]. 阚哲华. 当代语言学. 2010(02)
[2]英汉运动事件框架表征对比及应用探析[J]. 王焕芳. 沈阳大学学报. 2009(06)
[3]位移动词“来/去”带宾能力的不对称[J]. 左双菊.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7)
[4]“来”和come“去”和go对比研究[J]. 姜玲.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5]从翻译看日汉移动动词「来ゐ/行く」和“来/去”的差异——以译者观察事物的角度[J]. 彭广陆.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8(04)
[6]现代汉语运动类事件表达的结构特征[J]. 唐晓磊.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04)
[7]英汉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的类型学研究[J]. 罗杏焕. 外语教学. 2008(03)
[8]韩语动词“■■/■■”与汉语动词“来/去”的参照点对应研究[J]. 丁斓斓.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32)
[9]运动事件框架理论的应用与思考[J]. 王义娜,张晓燕.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7(04)
[10]运动动词“来/去”的语用意义及其指示条件[J]. 文旭.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02)
硕士论文
[1]朝鲜族小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研究[D]. 崔圣爱.延边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984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zhichangyingyu/2998452.html